新世紀20年,國家采取若干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措施,科研人員培育出農作物優良品種和研制出高產栽培技術,農作物產量持續增長,農民創造出許多農作物高產紀錄。經過精心選擇,去偽存精,共享共析。
一、劉志彬創2088公斤/畝——“中國水稻高產之星”
2020年4月18日,四川科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劉志彬,經過16年艱苦探索和實踐,將水稻品種分別與蘆稈和竹子雜交,用遠緣雜交技術培育出蘆稈稻和竹稻兩個新品種,穗大、粒多、抗性強,采用“多胚孿生超級雜交水稻”種植新技術,在海南三亞天涯區育種基地再創水稻畝產2088.4公斤高產紀錄。(《海口日報》2020年4月18日)
往事回放:2004年11月26日,四川省科技廳邀請國內專家對云南省永勝縣桃園鄉“雜交水稻三圍立體強化栽培技術研究”進行了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主任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鄭家國、副主任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鑒定認為:劉志彬原創的三圍栽培模式,將合理密植公式化,實現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的辯證統一。劉志彬用自己的發明專利“多胚孿生育種的方法”和“五良易”栽培新技術,實現水稻單季畝產1359.3公斤,創造中國水稻單產的新紀錄。(據《四川日報》)
點評:劉志彬畢業于四川眉山農業學校,長期在眉山縣農業局種子公司工作,1988年6月停薪留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農業科研所—“眉山縣農業新技術開發應用研究所”。劉志彬長期從事水稻育種和技術推廣工作,曾獲中國育種、制種、栽培等多項發明專利,國家農業部種糧狀元、國家科技部先進工作者、四四川首屆杰出人才稱號;培育的水稻品種獲國家優質稻米金獎和四川省“稻香杯”金獎,。
報道說,劉志彬從“理想株型”觀點出發,提出“三圍立體強化”概念,創建雜交水稻栽培的理想(光合)群體模型,將合理密植模式化,即把每窩分成3小株三角形栽插,形成數個小三角形圍欄。同時每行錯窩栽插,形成全田多個大三角形圍欄。這種結構讓空間、溫度、光線和水協調發揮最大的作用,并在“嫩秧早栽、三圍密植、有機肥足、濕潤灌溉、控苗保根”系統措施下實現水稻高產。劉志彬被水稻界尊稱為“中國育種、制種、栽培三結合發明家——中國水稻高產之星。
位居其后的是農業農村部“超級雜交稻”資助項目——湖南省袁隆平水稻高產創建團隊。《湖南日報》2018年9月3日報道,袁隆平超級雜交稻高產創建團隊2016年畝產1088.0公斤,2017年畝產1073.5公斤。2018年在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大屯鎮新瓦房村,水稻面積101畝,品種為超優3號。由謝華安等專家組成測產組,隨機抽取3個測產點,現場收獲折算畝產1152公斤。2020年9月8日,在云南蒙自地區水稻百畝片區測定,平均畝產1134.6公斤。
二、中國種子協會開展“尋找小麥高產品種”活動。
2019年以來,我國冬小麥生產形勢喜人,產量增加。中國種子協會開展“尋找小麥高產品種”活動,黃淮海地區小麥高產紀錄一波高過一波,而畝產500-900公斤的高產田比比皆是。作者按時間順序采集報刊和網媒“尋找小麥高產品種”,輯錄僅限2020年各地畝產800公斤以上的小麥高產品種。如有遺漏,敬請補充。
1、6月1日,在河南省修武縣東黃村小麥高產攻關示范田30畝,專家組對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中麥578品種進行測產驗收,平均畝產841.5公斤。
2、6月3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組織專家組,對亳州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小麥品種渦麥9號進行測產驗收。渦陽縣張林森家庭農場種植小麥1100畝,2000年平均產量約700公斤;渦麥9號高產田實收面積4.267畝,平均畝產824.70公斤。
3、6月5日,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專家組,在鹽城射陽地區小麥高產攻關田對淮安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小麥品種淮麥33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27.5公斤。江蘇明天種業以1033萬元買斷小麥品種淮麥33全國經營權。
4、6月8日,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小麥高產試驗田實產驗收,小麥品種硅谷829由硅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高產試驗田面積0.458畝,實收小麥446.1公斤,折算平均畝產974公斤,宣稱創全國冬小麥高產紀錄。
5、6月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專家組成測產組,對河南豐德康公司鄭天存培育的豐德存20號小麥品種、在延津縣種植的千畝小麥示范方測產驗收,按農業部制訂的測產方法,實收3個點折算千畝小麥平均畝產855.2公斤。
6、6月17日,山農28是山東農業大學小麥專家趙檀方教授主持選育的非轉基因小麥新品種。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組,對種植在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山農28號小麥高產攻關田進行實打測產。經過使用隨機選點、現場實收、測定雜質等多個嚴格步驟,山農28畝產856.9公斤。
諸位,您怎么評價“尋找小麥高產品種”活動及其效果?
三、新疆奇臺農場玉米畝產1663.25公斤。
9月25日,新疆建設兵團奇臺農場舉辦“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實收測產暨現場觀摩會”,玉米高產核心示范區面積共200畝,參試品種78個。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專家測產,實收面積30畝,包括MC670、中單111、中單8812等11個品種,每個品種單產均超過每畝1500公斤,最高畝產1663.25公斤。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實施“藏糧于技”科技項目的重大突破。(《新疆日報》2020年9月28日)
點評: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團隊與新疆奇臺農場緊密合作,連續12年開展“玉米產量潛力突破研究和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搜集有高產潛力的品種,在水肥一體化管理條件下,通過提高種植密度擴大群體挖掘產量潛力,明確了以“密植增穗增產,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高效分配”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高產田每畝穗數達到8600穗,單穗粒重達192克。奇臺農場10萬畝玉米全部采用該項技術,每畝種植密度從4000株增加到7000株,平均畝產從500-600公斤提高至1100公斤。2019年該項研究成果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藏糧于技”項目團隊首席專家李少昆介紹,自2004年起,在全國多個生態區組織實施玉米高產潛力探索,創新了高環境壓力選擇耐密、抗倒品種,高密度種植提高收獲穗數;滴水出苗,一播全苗,提高群體整齊度;水肥與化控相結合的抗倒、防衰為核心的高質量群體調控關鍵技術,構建玉米高產突破的理想株型與密植高質量群體調控栽培理論;并通過解析玉米產量與密度、灌溉量、氮肥用量的耦合關系及群體動態指標與水分蒸散量的定量關系,建立不同密度、灌溉量、施氮量的群體LAI動態模型和診斷模型,通過融合密植高產農藝措施與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措施的精準運籌管理,實現了高產突破與節水節肥綠色生產的協同,使水分生產效率達到2.5 -3.0千克/立方米。
四、大豆高產紀錄453.54公斤/畝。
10月1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組成專家組,按照原農業部“大豆高產創建驗收辦法”,對新疆農墾科學院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大豆高產示范田測產驗收。大豆示范田面積15畝,選用品種吉育86,采用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模式,現場測產核定平均畝產453.54公斤。該站自2015年以來,連續實現新疆地區大豆畝產385.8公斤、415.26公斤和418.22公斤的全國大豆高產紀錄。(中國新聞網10月7日)
11月8日,國家科技部組成專家組,對黑龍江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選育的大豆品種合農71進行測產驗收。黑龍江省和平牧場科技示范園區集成糧豆輪作、滴灌補水、優化與平衡施肥、化學調控等技術。現場實收面積5.2畝,平均畝產447.47公斤,刷新了東北地區大豆實收單產新紀錄。(新華社11月9日)
一是祝賀。新疆大豆種植面積100多萬畝。南疆地區作物生產主要采用果糧間作模式,迫切需求適宜林下間作的復播矮稈作物。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模式的建立與應用,為實現大豆高產提供技術支撐引領示范作用。黑龍江省和平牧場科技示范園區,集成了糧豆輪作、滴灌補水、優化與平衡施肥、化學調控等綜合技術。為東北地區大豆高產提供了學習榜樣。
二是建議。根據報道測產方法:新疆大豆測產是依據原農業部“大豆高產創建驗收辦法”,在每個樣點離地頭5米以上,在樣點中連續測量11行的距離,分別除以10,計算出平均行距(米);依據平均行距,計算臨近2行的2平方米的行長與平方米株數,連續測定10株的株粒數,相加除以10計算出平均株粒數,再按該品種常年百粒重計算每畝產量。黑龍江省測產大豆品種合農71,實收面積5.2畝,平均畝產447.47公斤。質詢:新疆自然條件優越,大豆從種到收全部工序實行機械作業,測產專家組為什么不采用機械收獲作業全部收獲區區15畝大豆測產呢?豈不是更讓國人信服新疆大豆高產紀錄真實性?
五、546.9公斤!新疆長絨棉再次刷新高產紀錄!
10月23日,新疆棉花學會組織專家對新疆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新海60(非轉基因)品種在岳普湖縣135畝棉花高產田現場測產,籽棉平均畝產546.9公斤,折皮棉平均畝產183.2公斤。這是繼2019年畝產530.9公斤之后,再次刷新新疆長絨棉的高產紀錄。(《農民日報》2020年11月10日)
點評:南疆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長絨棉發展迅速,種植面積已達3萬畝。長絨棉單產水平較高、效益突出,很受棉農歡迎,預計2-3年可再擴大10-15萬畝。當地新粵棉花公司5000畝長絨棉平均畝產420-450公斤,再加上春季套種早熟小茴香,棉農每畝累計凈收益可達2800元。
新疆農業科學院長絨棉研究團隊,在適宜機采長絨棉品種及機采關鍵技術提供了技術支撐。岳普湖縣非常適合新海60品種長絨棉種植,并具有穩定的高產潛力,有望成為新疆擴大長絨棉面積的又一優勢種植區。據介紹,長絨棉套種小茴香可塑造“高腿”長絨棉株型,可以提高長絨棉的采凈率,增加棉農收益。團隊將系統總結相關經驗,形成可復制、易操作的技術,推動更大面積實施“長絨棉+小茴香”套種的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
新疆地區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是我國最適合種植棉花的地區,2019年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占比均占全國四分之三以上。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總產量和單產均居世界首位。2019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約5000萬畝,總產量約588萬噸,棉花產銷缺口大約在250萬噸上下。因受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轉基因棉田次生蟲害嚴重發生、農藥投入量持續增加、棉籽不孕率上升、棉花質量逐年下降等因素,全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呈現波動下滑的趨勢。今天新疆地區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通過擴大非轉基因品種面積提高棉花質量,使用植保無人機對棉田脫葉劑的噴施等措施,調動了新疆地區棉農的種植積極性。
(作者:佟屏亞,本文來自佟屏亞科學網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