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時節,金穗搖曳,甜糯飄香。8月13日至15日,2025年鮮食玉米產業創新大會暨首屆萬全鮮食玉米嘉年華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召開。大會包含品種鑒評、學術交流、現場觀摩等多個環節,活動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
本次活動由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鮮食玉米分會、河北省種子協會、張家口市農業農村局、萬全區人民政府主辦,天津農學院、河北省種子總站、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協辦。來自全國各地種業管理部門和有關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種子企業、流通企業、種植大戶代表1000余人齊聚萬全,開啟一場產業鏈共融共通的深度對接,為推動產業發展未來探路蓄力。
品種展示評鑒、多方交流研討
為產業提質升級再續新動能
活動期間,2025年全國鮮食玉米產業創新大會田間評選在萬全區第七屯村基地啟動。
基地分為品種展示區、品種特展區、間作示范區三部分,展示了來自全國涵蓋各省主栽品種的728個鮮食玉米品種。經過專家組田間檢驗和食味品鑒,活動優中選優,評選推介30個優秀品種,包含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各10個。
“植株一致性、抗病性、抗倒性、外觀商品性、產量等田間特征,以及蒸煮特性、食味品質等表現,是此次品種鑒評的核心評價指標。”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室主任李高科介紹,從近年的參選品種表現來看,品種類型越來越豐富。不光果穗外觀、籽粒顏色上更加亮眼,還涌現出黃白雙色、甜糯同粒等一批特色新優品種。在粒色、穗型、食味品質等方面,品種都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
近年來,我國鮮食玉米產業迅速發展。自2003年至今,我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從200萬畝增加到2500萬畝。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需求熱度持續升溫,品種創新從“單一口感滿足”向“營養功能拓展”跨越,產業形態也逐漸向整穗生產、籽粒生產、罐頭生產、成品餡料生產等多元化發展。
但在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局長李新海指出,我國鮮食玉米存在品種同質化問題,功能性品種相對滯后,育種與生產需求存在差距。綠色種植依賴化學投入品,管理粗放。“選育優質品種,提升品質與風味,開發適宜機械化的品種是鮮食玉米的科技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我國鮮食玉米加工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加工技術不斷提升,產品種類日益豐富,銷售渠道多元化,產業集群效應初顯。但產業提質仍存在儲藏保鮮技術滯后,冷鏈不完善,加工工藝精細化不足,設備智能化低,以及產業模式分散,產業鏈銜接不暢,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
李新海建議,推動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構建多元化高效流通體系,并促進育種—種植—采收—預冷、貯藏—加工—物流—銷售各環節無縫銜接與信息共享,拓展產業鏈橫向融合,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增玉建議,加大品種選育和審定力度,平衡品質與產量,優先發展早熟品種,結合寬松審定標準并增加審定途徑。同時,拓展鮮食玉米用途,發展鮮飼兼用型、鮮糧兼用型品種以降低風險。
在玉米制種環節,存在傳統去雄依賴人工且成本高,受天氣、人為因素影響較大。采用機械去雄,去凈率50%~80%,效率偏低,還會影響產量。此外,鮮食玉米等特用玉米因品質特性要求嚴格隔離,但傳統隔離措施成本高、操作難,嚴重影響特用玉米的防雜保純。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海銘介紹,玉米智能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可與其他應用組合,創制玉米新型雄性不育系,可通過大小粒機械分選與形態標記去除混雜的兩輪篩選技術,提高玉米單產。制種示范結果顯示,不育系制種產量較人工去雄產量增產11.3%~16.07%。
探索全產業鏈集群模式
為打造縣域競爭優勢提供典型范本
歷經30余年發展,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鮮食玉米產銷國,年種植面積超2500萬畝,年消費量達750億穗,形成數十個優勢產業帶。
“當前,新技術新成果應用加快,我們現在正處在創新引領未來的新時代。”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表示,在鮮食玉米產業蓬勃發展進程中,萬全通過突出育種創新能力、完善加工體系、施行標準化生產以及政府有力扶持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值得學習借鑒。
近年來,河北省鮮食玉米種植規模持續擴大,從2000年以前的零星種植發展到2024年的120萬畝,年產36億穗,位列全國第六。鮮食玉米栽培模式多樣,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集群,區位優勢顯著。
作為“全國鮮食玉米示范縣”“國家級出口鮮食玉米質量安全示范區”,萬全培育出包含“萬糯2000”在內的60余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歷經近40年的發展,當地已構建起較為完整的鮮食玉米全產業鏈,形成了全國領先的集專業化育種、標準化種植、集群化加工、多元化銷售以及秸稈綜合利用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近年來,萬全緊緊抓住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全面強化招商引資。在活動現場舉辦簽約儀式上,萬全與鮮食玉米產業各方主體簽訂合作協議,涵蓋了訂單采購、農業種植、種質培育、加工升級、市場拓展等多個領域。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區長劉超介紹,目前萬全區共有制種企業3家、加工企業20家、種植基地18.5萬畝,年加工鮮食玉米達到6.8億穗,總產值約10.2億元,帶動1.8萬余戶增收、5400余名農民就業,實現了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表示,萬全通過縣域全產業鏈集聚,大幅降低物流與采購成本,專業化分工勞動力與產業匹配效率更高,規模化生產增強市場議價能力,這種集群模式使萬全鮮食玉米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增加鮮食玉米消費,促進我國主食營養化、均衡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事業。應充分發揮鮮食玉米的獨特優勢,借鑒萬全的成功經驗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國鮮食玉米主食化進程,加快引領我國主食營養新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