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密(mi)植(zhi)”不等于高產。
“耐密植”也不(bu)等于(yu)籽粒機收(shou)。
“耐密植”和“耐稀植”一樣,都是不同品種的不同特性而已。而且,品種的3個類型等級劃分應該(gai)是:耐密(mi)植(zhi)<耐稀(xi)植(zhi)<耐密(mi)植(zhi)又耐稀(xi)植(zhi)。
成功者未必做(zuo)(zuo)對了(le)什么(me),但是(shi)(shi),失敗者卻一(yi)定是(shi)(shi)做(zuo)(zuo)錯了(le)什么(me)。
下面,咱們慢慢聊。
一、玉米籽粒機收品種,“耐密植”的同時也要“早熟”和“抗逆性強”。
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專家李少昆博士曾明確表示:“因為籽粒收獲的品種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話,生物量小,它要通過增加密度來提高產量”——也就是說:籽粒機收品種必須早熟,早熟才必須“密植”(增加密度是維持正常產量水平)。李少昆博士指出:“籽粒機收的品種,應該提早生育期7~10天為(wei)宜。”
但李博士又告誡大家:“培育一個適合粒收的品種,沒有七八年時間很難育成。”——可以說,又早熟,又耐密,又抗逆性強(特別是后期站稈能力強,不穗腐),又籽粒含水量較低(低于20%且(qie)容重高),幾個優良(liang)(liang)特性匯聚于一身,才算的(de)上一個真(zhen)正的(de)“早熟耐密(mi)籽粒(li)機收(shou)品(pin)種”。真(zhen)正優良(liang)(liang)品(pin)種的(de)培(pei)育(yu)成功,需(xu)要一個過程(cheng)。

但據2019年的報道,河北省玉米籽粒機收品種,在推遲了7~21天收獲,籽粒破損率1/10以上,籽粒水分近29%,平均畝產不到1300斤,其中兩個品種竟然畝產986斤和1093斤。而且,河南省連續5年,127個籽粒機收品種,平均畝產都不到1400斤,籽粒水分28%以上。
可以說,真正的(de)“早熟的(de)”且(qie)綜合抗逆(ni)性強的(de),適合籽粒機(ji)收(shou)的(de)“耐密植”品種,尚待時日。
同時,佟屏亞先生指出:當前95%的(de)玉(yu)米不是(shi)籽粒機收,品(pin)種因素(su)之外的(de)一個最大(da)因素(su)就是(shi)“籽粒含水量偏大(da),烘(hong)干的(de)問題如何解決”。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熱量資源好的地方(比如河南的南部,以及新疆),和“鄭單958”生育期相當的品種,都可以籽粒收獲。但是,這些品種要“后期站的住”。因為,籽粒收獲最適合的時間是生理成熟,就是成熟后2周到4周,它要(yao)“站(zhan)在地里頭”(可見(jian),抗逆性(xing)強且早熟,非常重要(yao))。
二、“馬興林博士科研結果,畝密度3500株的產量,畝密度5000株的產量基本相當。
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馬興林博士,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等3個玉米區多年地科學研究,玉米畝密度5000株并不高產,因為其產量“頂多”≈(約等于)畝密度3500株的(de)產量。但卻在(zai)大(da)風(feng)(feng)大(da)雨(yu)條件下,減(jian)產減(jian)收(shou)的(de)風(feng)(feng)險很(hen)大(da)。

另外,你再想,畝密度5000株相對畝密度3500株,是不是高密度玉米需要1.3倍以上的水分和1.3倍以上的養分和1.3倍以上的光照條件“才能維持”呢?(肥料有報酬遞減率,密度過大導致通風透光性差=空稈率高)
據《天津農業科學》刊載的資料,“鄭單958” 的幾個(ge)密度(du)試驗(yan):
畝密度4500株比3500株增產84斤,
畝密度5500株比4500株增產43斤,
畝密度6500株比3500株減產48斤,
畝密度6500株比4500株減產132斤。’
也就是說,“鄭單958”以及類似的品種,畝密度3500~4500株之間為宜,再增加密(mi)度的回(hui)報(bao)很(hen)低(di),卻要承受倒伏、病害(hai)嚴重等種植(zhi)風(feng)險。不值得。
三、單株增產潛力30%以上的品種,相對更加抗倒伏。
青島農業大學許瑩瑩碩士認為,單株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增產率31.99%)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也就是說,降低1/3的密(mi)度,產量基本相當,但是(shi)相對更加抗(kang)倒伏。

比如,河北衡水和滄州地區流行在田間直接賣果穗,18~28排籽粒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3500~3700株,玉米濕穗大的在1斤以上,平均400克~450克一個,畝收入1150元~1300元左右。大家想(xiang)一想(xiang),這是不是更符合種植戶的利益呢?
四、畝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升約1/4,高密度容易誘發倒伏。
河北北方學院田再民博士研究證明, 畝密度增加1000株,倒伏率提高23%。而且,據河南省農科院郭書磊博士研究結果,玉米高密度種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減產。

另外,尚虎山(shan)助理(li)研究員科研結果認為(wei),干旱地區玉米密度增加,增產不明顯,但莖稈偏細,抗(kang)倒(dao)性(xing)降(jiang)低,穩產性(xing)減(jian)弱。
五、正常條件下,所有的玉米品種“產量都差不多”,所謂的“玉米超高產典型”,基本上都是“人為的大量施肥的結果”。
因為,任何一個審定的玉米品種(非特用品種),審定公告中基本上都是“增產幾個百分點”。這都是相對同一個對照品種而言,比如黃淮海夏玉米國審的對照品種就是20年“寶刀不老”的老品種——鄭單958。
都(dou)增產幾個(ge)百分(fen)點,相當于“產量(liang)都(dou)差(cha)不多(duo)”。
如果某一個人的某一個品種“創造了高產記錄”或“超高產典型”,更多的時候,只是“人為的大量的施肥的結果”——因為,每生產800公斤玉米籽粒,必須吸收18.2公斤純氮,6.2公斤純磷、18公斤純鉀;而且隨著產量的進一步提高,肥料回報率遞減,也就是說,在此基礎上如果提高30%的產量,但施肥量卻必須是提高40%或60%甚(shen)至(zhi)更高的施肥量了。

例如美國的高產競賽的產量,絕大部分折合每畝使用19~26公斤純氮,而且美國的土壤有機質比我國高1倍或2倍,月降雨量均勻又充沛,9月中旬的氣候自然讓玉米籽粒脫水到15%左右。這些,你比得了嗎?
再例如我國某農業專家,曾在電視上脫口而出:他創造高產記錄的試驗田,實際上是賠本的,因為,他一畝多投入1000多元錢。

六、基本不存在“一飛沖天”的高產量,當前,節水省肥的品種才是真正高效益。
如果災年的(de)產量差(cha)距大(da),那是不同(tong)品種的(de)抗逆能力差(cha)異的(de)。
如果同一個品種產量差距大,那是不同的種植戶的科技素質差異造成的。
可以(yi)說,在平(ping)常年份(fen),同樣的(de)(de)普通管理(li),所(suo)有的(de)(de)玉米品種“產量都差不多(duo)”。基本等同所(suo)有品種參(can)加審定的(de)(de)“幾個百(bai)分點(dian)的(de)(de)增產率(lv)”而已。
只有在災年的(de)條件(jian)下,不(bu)同的(de)品種(zhong)抗(kang)(kang)逆能力(li)(li)差(cha)異(yi),造成了(le)產(chan)量的(de)差(cha)距。但這卻不(bu)是“一(yi)飛(fei)沖天的(de)更高產(chan)”,而是“抗(kang)(kang)逆能力(li)(li)差(cha)的(de)品種(zhong)減產(chan)嚴重,抗(kang)(kang)逆能力(li)(li)強的(de)品種(zhong)基本(ben)不(bu)減產(chan)”的(de)對比差(cha)距。
正如戴景瑞院士所講的:“抗性,就是產量”!——因為,抗病,抗倒,抗旱,耐澇,耐瘠薄,耐鹽堿,耐高溫熱害的方面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品種之間的幾百斤甚至過千斤的差距。比如,在河北省隆堯縣遇到暴風雨,A品種抗倒能力強而輕微倒伏,而B品種發生了莖稈折斷,這種情況下是B品種基本絕收而減產一千多斤,A品種基本不減產,如此也相當于A品種增產千斤以上。
請(qing)記住,這不(bu)(bu)是“抗逆(ni)性強的(de)品種(zhong)”的(de)增產(chan)潛(qian)力多么巨大(da),只是“抗逆(ni)性不(bu)(bu)好的(de)品種(zhong)”襯托而已(yi)。
另外,同一個品種之間的產量差距,主要是種植戶科技素質的差異造成的。比如同夏玉米某一個品種的種植,“丙家”的耕地有機質低,使用偽劣復合肥,密度過大,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除草劑藥害,需水關鍵期澆水時間差異等等,其中一兩項或者三五項的“犯錯”,他相比“乙家”前茬小麥底肥施足磷酸二銨和氯化鉀,下茬玉米播種只用50斤包膜尿素(或只追尿素50斤普通尿素),播后10天左右噴施安全型除草劑,在6~10葉期間噴施“二控八防”10組合2次,抽穗前10天左右遇旱澆水一次,收獲適當晚幾天等等。如此,“乙家”一畝地增產300斤到700斤之間是(shi)十分(fen)簡單的(de),這道理如同“田(tian)忌(ji)賽馬”一樣。
而且,自2018年(nian)至(zhi)今(jin),一些(xie)根系發達(da)的(de)抗旱(han)耐澇型品種,以及(ji)“夏播玉米不用肥(fei)(fei)”品種相繼上(shang)市(shi),同等(deng)(deng)產(chan)量下,省水(shui)省肥(fei)(fei)又(you)省人工“等(deng)(deng)于增效(xiao)好幾成(cheng)”(因為(wei),省下的(de)錢就(jiu)是(shi)農民的(de)純利(li)潤啊)。
七、李少昆博士:玉米密度增大,受到很多因素制約。
增加密度(du)不(bu)僅是一個品種耐密性的(de)問題,它(ta)受很多因素的(de)影響。
第(di)一(yi)個因素是“光照條件好不好”。為(wei)什么新(xin)疆的種植密度比黃淮海(hai)地(di)區高很多?主(zhu)要是因為(wei)新(xin)疆的光輻射量強。
第二個因素,跟降雨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國60%多的地區靠的是“雨養農業”,地區之間降雨量大小的差距很大。降雨量小的地區,如果種的密度高了,水分不夠,受旱了,產量也就上不去了。美國玉米種植帶降雨條件非常好,每個月降雨平均100毫米左右,很(hen)均勻,但(dan)是,我國季節性干旱嚴重(zhong)的地區(qu),密度越(yue)高,就會減產越(yue)多。
第三(san)個因素和地(di)力(li)水(shui)平有關系。對于地(di)力(li)偏瘦的地(di)塊,肯定要降低密度。
第四個因素,就是土壤條件問題。現在一年種兩季,大部分是旋耕,耕作層就在10幾(ji)厘米(mi),一(yi)受旱就是干土(tu),這(zhe)也嚴重(zhong)影響玉米(mi)產量。而且兩茬(cha)作物的(de)秸稈都在里面,很疏(shu)松,玉米(mi)的(de)根扎(zha)不下去,容易出(chu)現倒(dao)伏,這(zhe)也是制約密度增(zeng)加(jia)的(de)一(yi)個方面。
除了以上因素外,再就是(shi)就是(shi)種植戶(hu)的管(guan)理水平問題,比如(ru),有的種植戶(hu)管(guan)理水平不(bu)高(gao),如(ru)果管(guan)理水平跟不(bu)上,出現(xian)了倒伏、空稈,還不(bu)如(ru)不(bu)增(zeng)加(jia)密度。同時(shi),增(zeng)加(jia)密度要有配(pei)(pei)套(tao)的品(pin)種、配(pei)(pei)套(tao)的技術跟上。
當前,為什么出現 “高密度”和“不要高密度”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到“一個品種的合理密度”的問題(晚熟大穗的要稀一些,早熟小穗的要密一些)。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塊密度肯定要降低。降雨多、災害多,也要適當低一點密度。一些“高稈、大穗”品種種植3000多株至4000株也可(ke)行,沒有必要(yao)刻(ke)意追求高密度。
(備注:本段內容(rong)是根據采訪錄音整理(li)而(er)成)
八、隨著玉米密度增加,只有“禿尖率”增加之外,果穗六個方面都降低。
據天津農學院侯月等在《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同樣條件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除了“禿尖”長度增長之外,穗長、穗粗、穗粒數、行粒數、單穗質量和單穗粒質量等“穗部性狀”均隨著密度增加而“六降低”。
中國農科(ke)院(yuan)作物所和遼寧丹(dan)東農科(ke)院(yuan)的(de)共(gong)同研究證(zheng)明(ming),隨著(zhu)種植密度的(de)提高(gao),玉米植株出現(xian)了(le)“兩(liang)高(gao)一低(di)”:株高(gao)升高(gao)、穗(sui)位升高(gao),莖粗(cu)降低(di)了(le)。
總結
至于密(mi)度,稀植也好,密(mi)植也罷(ba),不用刻意。因為,正常年份,大棒型品種適當稀植,小(xiao)棒子型品種適當密(mi)植,“大穗稀植的(de)產量≈小(xiao)穗密(mi)植的(de)產量”。
在災害(hai)之年,考驗的是一個(ge)品種的“三抗四耐”綜(zong)合(he)抗逆能力。這(zhe)與(yu)不(bu)同品種之間的“耐稀(xi)植”或“耐稀(xi)植”關聯度不(bu)大(da)。

在同樣一個品種(zhong)的(de)條件下,種(zhong)植戶的(de)科技素質與(yu)產(chan)量成正比。
言而總之,玉米品種觀摩一定要注意“活稈成熟”的重要性,因為,這是品種抗逆能力強的一個最終表現,也是實現“災年不減產”的種植安全的基礎。又是實現“白撿”1/5產(chan)量的(de)一個(ge)必然條件(jian)。
(作者: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 王智廣 尹洪雨 趙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