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殿勇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侯夢菲
10月22日,河南代表團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新友神情專注,手中的橙色熒光筆在報告上,又勾又畫,又批又注。旁邊的代表對他說:“您這個院士代表審議報告的認真勁兒真令人敬佩!”
這次到北京開會,張新友的行李箱不大,卻很重,里面衣服不多,資料很厚。
他房間的桌子上,堆著一摞厚厚的書本、雜志、剪報。這些資料,都是他專門從鄭州帶過來的。
張新友說,參加黨的十九大是一份責任,每句發言都要有出處、有依據。“帶著資料參會,一旦遇到問題,隨時就能查閱。”
張新友的筆袋里放著綠、橙、紅等不同顏色的熒光筆。他每讀一遍報告,就換一種顏色標注。
仔細通讀了兩遍報告,他還不過癮,“昨晚臨睡前我還在琢磨報告,報告用最樸實的語言傳遞出最深邃的思想,我越讀越有味道!”
張新友是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他生于農村,對農民兄弟充滿了感情。
張新友為何如此牽掛李營的事?他拿出十九大報告,報告中“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被他重重圈住。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更有利于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對于規模化經營,張新友也有擔憂,除了土地成本高、生產經營融資難以外,自然災害也是一大難題,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覆蓋廣度和保障深度都不夠。
張新友從資料中翻出一張剪報,介紹美國農業保險的相關情況……
夜已經深了,張新友在燈光下,一遍遍勾畫著報告,他勾畫的不僅是報告中的大事,也有農民兄弟的心事。這是一位院士代表盡職盡責的真實寫照。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