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昊
近日,記者來到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鎮大眾機插秧專業合作社采訪,理事徐吉玉正帶領社員進行稻田冬季管理作業。“等明年春種時,繼續在田邊種上芝麻、硫華菊、香根草等作物,不僅能吸引害蟲產卵減少害蟲對糧食作物的病害,還能美化作物地周邊環境,一舉多得。”小徐指著他們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說。
據了解,揚州市許多種植大戶以往為了防治病蟲害,只使用農藥除蟲。現在按照制定的農藥減量模式,種植芝麻、硫華菊等蜜源植物,既具有吸引蟲害、減少對糧食作物的危害的功效,又能吸引寄生蜂等農田害蟲的天敵,同時還極大地提高了田間觀賞性。如今,通過種植專門的作物減少糧食作物蟲害的生物防治措施,是揚州市農藥減量、發展綠色農業的措施之一。而該市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則是指以專業化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融合高效環保農藥推廣為著力點,以農藥減量增效為目標,創新防控方式、集成防控技術,在農藥減量的基礎上,實現穩糧增收。
前不久,記者在南京市舉辦的第32屆全國植保雙交會上見到了小徐,他正在植保機械展示區選購植保無人機。
徐吉玉2010年大專畢業后一直在浙江省寧波市一家機械制造企業打工,前年響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回到父親創辦的大眾機插秧專業合作社負責各類農業機械操作、保養,以及本社的700畝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工作。為了提高統防統治水平,小徐回來后一直在研究水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他發現水稻病蟲害防治這一環節是水稻種植全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不管是背負式、擔架式噴霧器還是自走式大型噴藥機械,防治效果差不多,但關鍵是農藥用量有差異。揚州市植保站每次召集合作社理事長、種糧大戶開座談會強調化肥農藥零增長的問題,為此,小徐他們探索多種方式防治,先做生物防治,效果不理想再打藥,打藥最關鍵的就是在用藥量最少的前提下達到最佳防治效果,而要達到防治效果就得將植保機械升級換代。小徐指著一旁正在測試的一臺植保無人機說,這就是在這次雙交會上帶回來的“成果”。這臺植保無人機是第三代產品,動力持久性好,載藥量大,而且智能化操作水平非常成熟。智能機的好處是不受地形環境、作物高度影響,在平地、丘陵、坡地作業,通過地面執勤人員輔助,能高效地完成作業。每架次連續工作時間可達10-15分鐘,單機單日作業面積達300-500畝,噴灑霧化程度高,藥利用率提高40%以上,大量節約農藥成本、人工成本。
揚州市植保站站長丁濤向記者介紹說,目前,揚州市農藥“減量增效”模式主要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統防統治技術三大方式。
具體來說,就是應用綜合防控技術,減輕化學農藥過度依賴。通過加大農業、物理、生物等綜合防控技術篩選和集成,因地制宜加以推廣。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在揚州市有一個千畝示范區,試驗證明運用綜合技術顯著提高了病蟲害的控制效果,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此外,推廣高效植保機械,提高化學農藥施用效果。加大高效植保機械示范推廣,扶持補助大型植保機械的購置換代。據統計,揚州市2016年化學農藥使用總量比上一個5年年均施用總量下降2.6%,取得初步成效。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植保專家邵振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是農業部今年重點部署推進的一項工作。這次雙交會的主題就是“農藥減施增效、農業綠色發展”,而這次雙交會最大的亮點就是由專家講課的“植保技術大講堂”,來聽課人數最多,到植保機械展示區參觀了解新型植保機械的人數最多,像徐吉玉這樣把高效先進的植保機械直接帶回去的有很多。
據了解,今年農業部制定了以現代植保建設為統領的原則,在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建立了上千畝的化肥、農藥減量示范區,并逐步在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地進行推廣。通過示范區實踐發現,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實施后,減少了試驗區一半以上的農藥使用量,真正實現了農藥“減量增效”,助力綠色農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