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農委函〔2015〕302號
關于加強種子科學管理 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農委(農業局),省農墾總局農業局:
2004年以來,我省糧食總產持續增收,實現“十二連增”,農作物優良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新常態下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需求,確保農作物品種種植安全,保障農民糧食能夠“賣的好”,實現穩產增收,現就進一步加強種子科學管理通知如下:
一、科學布局品種推廣規劃,指導農民種植適區品種
各級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按照省農委每年制定的《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布局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專家科學制定本轄區品種種植區域布局規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主栽、苗頭及搭配品種,加強品種應用的宣傳、培訓和普及,搞好服務和引導示范,指導農民選擇有效積溫比當地有效積溫低100℃以上的審定品種,即“北種南移”,確保商品糧有效安全成熟,充分挖掘優良品種適區種植潛力,提高品質實現穩產增收。同時,要積極推廣玉米機收,實行機收的地區要指導農民選擇適宜品種,確保糧食含水量在30%以下,適宜粒收,保證糧食質量。
二、加強種子宏觀調控,滿足農業生產“調結構、轉方式”需要
各級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工作主線,及時、準確把握國家收購政策信息,深入到農戶開展品種普查,摸清農作物品種種植情況,科學調整種植品種,構建合理的輪作體系。主動適當調減一些非優勢產區的玉米種植,引導農民適當增加大豆、小麥種植面積,尤其是北部四、五積溫帶,要充分發揮大豆、小麥主產區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探索訂單生產種植,以銷定產,避免銷售風險。積極探索“互聯網+種業”,利用黑龍江種業信息網建立我省種業大數據平臺,構建農作物品種線上展示示范、銷售、服務等新模式。同時,幫助農民拓寬銷路,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業”,改變傳統的糧食銷售模式,將我省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強筋小麥、優質粳稻和玉米等黑龍江獨具特色的糧食進行電子訂單交易,開展網絡化電子商務(網上商城)銷售,逐步實現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引導種子企業適當儲備早熟種子,確保災年種子供應。
三、大力開展品種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品質
各地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推進種子企業與科研院校大聯合、大協作,突破新品種選育關鍵技術瓶頸,增強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力開展品種選育攻關,盡快選育出第一、四積溫帶適宜機械化收獲的玉米新品種,第三積溫帶優質水稻品種,高蛋白食用大豆品種,超強筋小麥品種,高淀粉、高干物質適合全粉加工的馬鈴薯品種,持續保障農業生產對新品種的需要。同時,要對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龍粳31等水稻品種和克新12、克新13、東農303等多年使用的馬鈴薯品種以及東農42、黑河43等大豆品種和龍麥33等小麥品種進行提純復壯,恢復優良種性,提高品質,打響龍江種子及糧食品牌。
四、強化種子市場監管,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各地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根據《種子法》等法律法規規定,進一步落實種子市場監管屬地責任和主體責任,充分認識種子市場監管的重要性。強化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管力度,做到檢打聯動,下沉監管重心,深入到鄉村,以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為重點作物,以近幾年監督檢查中發現的、有舉報投訴記錄的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對象,集中力量開展監督檢查、市場專項檢查、入戶倒查等行動,從嚴從重查處生產經營假劣種子、套牌侵權、未審先推等違法行為,尤其要把轉基因種子列為監管重點,要對全省大豆品種實施全覆蓋檢查,凈化供種環境,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同時,引導種子企業守法、誠信生產經營,不生產經營套牌、假劣種子,自覺維護生產經營秩序。
五、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農民選用良種意識
新修訂《種子法》將于2016年1月1日實施,省農委將1月份確定為《種子法》宣傳月,各級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高度重視,將宣傳工作納入工作日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手機APP、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宣傳解讀《種子法》,要組織對轄區內所有種子經營者、生產者進行培訓,做到全覆蓋,不留死角,推進種子從業者學法、懂法、守法,推動種子法律知識進村入戶。同時,各級農業部門和種子管理機構要大力宣傳本地品種布局規劃,宣傳適宜種植的優良品種特征特性,宣傳越區種植的危害和種植單一品種的風險,宣傳糧食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讓農民充分認識到繼續種植越區品種,糧食含水量高、質量差,可能導致糧食滯銷,增產不增收,讓風險意識深入民心,形成農民科學適區適種農作物品種的“新常態”。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
2015年12月30日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5年12月30日印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