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資料,為了養活人類,2050年的產量水平需要比目前提高60%,以目前黃淮小麥畝產為600公斤計,增產60%則為畝產960公斤。也就是說,到2050年我們的小麥產量水平需要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才行。
雖然目前產量潛力改良處于平臺期,每年獲得的產量改良進展不到1%,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將來進行設想。也必須有所考慮,我們玩育種至少還得玩上個二三十年呢。大膽設想,小心論證,沒什么害處。低頭干活,也抬頭看看路。唉,也就是我這等無聊閑人喜歡胡亂侃這大山,還找些個理由,那個誰誰正忙正忙正事呢,還有那個誰誰正點票子呢。
以下是畝產1000kg時可能的產量三要素:
小麥畝產1000kg的產量三要素及其實現的可能性

表中,對畝穗數設置了4個水平,分別為35萬、40萬、45萬、50萬,與目前推廣品種的畝穗數相比不離譜。穗粒數設置了35個和40個兩個水平,與現行品種相比也不離譜,畢竟穗粒數的改良難度大,因此只設置2個水平。千粒重是根據1000公斤的理論產量推算出來的,其最低水平50g與現行品種相比不算過分,我個人認為千粒重55g也不算過分。實際上,現在手頭的小麥各世代材料,千粒重低于45g的,如果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基本上是在淘汰之列的。
表中,對傳統的品種類型劃分進行了更改,增加了耐密型的類型。對于小麥這樣的分蘗植物來說,增加耐密型很可能會有爭議,也許有人認為小麥耐密是個偽命題。考慮到產量的增加無非是增加生物產量和提高收獲系數,耐密既可以增加生物產量(增加綠色覆蓋、攔截),也可以提高收獲系數或者保持較高的收獲系數,耐密就不再是個偽命題。
由上表可以看出,與目前的產量三要素相比,耐密、耐密大粒及多穗大粒型的產量結構與目前生產品種的產量結構最接近,產量三要素數值差異最小,因而改良起來實現的難度最小,實現的可能性最大。而大穗型實現的可能性小,其中,大穗型在不改變畝穗數、穗粒數的情況下,其千粒重需要達到82g(變態啊),才能畝產1000kg。
根據上述表格,今后小麥育種方向可能是:保持一個較高的群體數量、適當提高穗粒數、提高千粒重。群體數量是基礎,穗粒數不能失分(能提高一點就很好)、千粒重酌情提高。
如果將產量三要素按照畝粒數和千粒重兩個要素來描述,那就是我們可以繼續提高畝粒數(盡管提高穗粒數較難),同時也提高千粒重。三要素改成兩要素,看起來沒什么改變,其實是看問題的角度變了。我們雖然提高穗粒數沒什么招兒,但提高畝粒數的招兒還是有滴。
這種設想不一定會給出什么答案,但益處是對我們今后的育種路可能會有所啟發。相信到2030年時,無論我們搞什么小麥育種的名堂,我們必選其中一條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