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錢小用,有錢亂用
——基層惠農資金使用亂象調查(上)
近年來,國家惠農支農力度不斷加大,中央和地方投入的資金規模以萬億元計。這些資金對“三農”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支持作用,但在實際使用中也存在著各種亂象:有的大錢小用,有的花錢無用,有的有錢亂用,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領補貼專業戶”……半月談記者近期在基層對此進行了調查。
第一是大錢小用。記者在廣西一個貧困村采訪時,得知縣里為了提升村里的文化基礎設施水平,出資建設了一個街心公園。記者看到,這個公園就建在村委會旁邊,公園里有涼亭、健身器材,還有不少觀賞樹。村干部告訴記者,這個公園屬于2013年實施的“綠滿八桂”項目,共花費了19萬元,公園里的樹一株就要700元,是專門從廣東采購過來的。“政府花錢給我們建公園,我們當然是非常歡迎,但能不能不這么大手大腳?那么貴的樹我們都覺得心疼。”一名村民說。
該村位于大石山區,有2300多人,人均收入較低。目前村里養殖黑山羊、種植野生銀花,但都不成規模。村干部說,村里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事實上公園的用處并不是很大,至少不是目前村里最迫切需要的,他們更希望政府能將錢花在幫助村里發展產業上。
第二是花錢無用。近年來,西部一些地方的果蔬生產發展很快,不少地方規劃建設了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并要求在園區中配套農產品儲藏、加工、物流等設施。
張先生長年將西部一些地方的蔬菜運到廣州批發。他告訴記者,很多地方的示范園區也都配套建設了冷庫,建成后還免費提供給他們用于冷藏蔬菜,但很多冷庫都無法使用。“好多冷庫沒有蔬菜時能夠打冷(即制冷),但裝了蔬菜就不能打冷了,或者是打冷耗時太長。我們的蔬菜要求三四個小時完成打冷,但這些冷庫10個小時都不行。”
據張先生介紹,這些冷庫多數是通過招標方式建設的,造價每個在200萬元左右,使用的制冷設備都是氟機(氟利昂制冷機組)。“行業里私人建的冷庫都是氨機(氨制冷機組),打冷快,同樣規模的冷庫只要120萬元就夠了。這個花錢多,還沒用。”
對此,冷鏈研究專家、廣州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廣海解釋說,因為氟機安全性更好,近年來新建設的冷庫尤其是在城市區域的冷庫多選用氟機。冷庫不能快速制冷,跟選用氨機和氟機沒關系,主要是機器的馬力不夠。
第三是有錢亂用。2014年和2015年,中央財政連續安排專項資金8億元,用于提升土壤有機質,但一些地方在落實這項政策時“簡單粗暴”,完全脫離實際。廣西某縣一位從事水果產銷20多年的農民告訴記者,去年縣里買了很多秸稈腐熟劑,但這些秸稈腐熟劑發下來之后,堆在村委會門口,沒人要,村干部也懶得發。“聽說縣里買秸稈腐熟劑花了上百萬,可農民不需要,就這樣堆著浪費了,這不是亂花錢嗎?”
第四是出現“領補貼專業戶”現象。近年來國家出臺的涉農優惠措施,有不少是向規模化經營傾斜的,這本是為了避免“撒胡椒面”導致資金過度分散,但有些地方在實際操作中卻異化成“領補貼專業戶”專享的好處。
從事水稻種植銷售6年的關先生說,不少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一些地方出現“有人拿到手軟,有人拿不到”的情況,很多優惠都集中到“拿補貼專業戶”身上,這些專業戶往往有著“龍頭企業”等身份。國家優惠政策和資金下來后,負責部門往往優先通知這些經營者,他們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在這種情況下,還發生了農業部門給“好處”,龍頭企業不愿收的情況。某地一家稻谷加工企業在評上當地龍頭企業的第二年,政府免費贈送了一套烘干設備,企業負責人卻不愿簽收。原因是按照規定,接收了設備,必須要有配套的房間,而企業沒錢建房子。
第五是上下勾結騙取國家惠農資金。為了促進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2007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僅2014年中央財政就安排了獎勵資金35億元。但這些資金在一些地方卻成了“唐僧肉”。
記者從廣東省人民檢察院了解到,在韶關南雄市,當地畜牧局工作人員主動找到生豬養殖戶,讓養殖戶用不符合條件的養殖場申報“規模豬場小區建設項目”,申領項目資金。畜牧局一干人等為申領者虛構材料,畜牧、發改和財政部門對申報一路綠燈。資金申請下來后,由這些部門和申領者共同瓜分。
在該案中,形成了一條幾乎遍布韶關市下轄各縣(市、區),將生豬養殖戶、農業畜牧部門、發改部門、財政部門乃至社會中介人員串聯在一起的犯罪鏈條,將國家專項用于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1700多萬元資金分食。
第六是成為一些官員錢權交易的工具。記者采訪了解到,原廣東省中山市農業局副局長林成業在2005年8月至2012年5月間,利用手中的農業扶持資金審批權限,收受賄賂并為企業提供便利。據檢察機關介紹,林成業先后收受22名相關企業及單位負責人賄送的人民幣共計125.8萬元、港幣3.3萬元。(半月談記者 吳濤 吳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