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亂還需強化公開和監督
——基層惠農資金使用亂象調查(下)
惠農政策落實出現偏差,不僅使資金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還會引起一些負效應。
廣東梅州興寧市檢察院檢察長張炎華說,大多數涉農資金的特點是單筆數目不大,涉及主體眾多。對農民來說,幾萬元的補貼就是一筆大數目了,一旦出現不公平或者貪腐,容易造成大范圍的不滿。
記者調研發現,涉農資金使用存在各種不合理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基層執行人員懶政,二是制度設計上“重花錢輕效果”,三是存在審批驗收“一支筆”的管理缺陷。
江門緣生有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關向東說,一些項目資金使用不合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農民不知道政策信息,沒有去申請。另外,一些農業部門在分配財政項目資金時,也喜歡關照“熟人”。
這其中除了貪腐問題,也有懶政的因素。“新申請的往往麻煩,填個表格可能就要填幾回,而熟人熟門熟路好辦事,既得人情,又省事。”關向東說。
曾任廣東某市副秘書長的鐘女士說,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說,有項目資金下來就必須要花完,花不完是要問責的,至于花出去效果怎么樣,很多時候考核沒那么嚴格。因此很多項目資金在使用時考慮的就不是有多大效益,而是有沒有花出去,這就難免出現“任性”花錢問題。
還有一些補貼,申報驗收“一支筆”,出問題也在所難免。
比如生豬補貼,按規定須經過申請、審批、公示、驗收等多個環節,縣級管理部門上報后還有省市兩級審查。但現實中,上報哪個養殖場、審核驗收是否合格基本都是由縣一級管理部門說了算,到地市一級主要是從程序上審查材料,到省一級就更不可能逐個項目實地審查,材料合格就按上報的名單下撥資金。
基層干部群眾和專家認為,陽光透明是最好的監督,但當前一些信息公開內容模糊、渠道“偏冷”,應進一步深化信息公開,使其具體化、便捷化。要讓信息不僅僅停留在官方網站、政府大院,而是要進村入戶,入眼入心。
興寧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賴建華說,生豬補貼等惠農項目資金雖有按規定公示,但往往局限在相關部門官方網站、地方媒體上,農民不可能天天盯著這些網站和媒體,加上相關宣傳資料沒有做到進村入戶,導致信息不對稱,給違規操作留下了空間。
賴建華、關向東等人呼吁,惠農政策和資金使用必須公開透明。一是公開內容要全面,其中應包含當地經營者可享受哪些政策和資金、申請條件、上一年度有關資金的使用明細等,讓廣大群眾對有多少扶持政策和資金、能給什么人、給了誰、給了多少、為什么能拿到等情況都清清楚楚。
二是公開途徑要多樣化、接地氣。對中央及省市出臺的各種惠農政策,當地主管部門應該在企業和農民方便閱覽的公開場合予以公示,而不是僅僅在官方網站上一放了事。
同時要盡快改變一些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缺乏有效外部監督的現狀。基層干部建議,應創新機制,強化紀檢監督、群眾監督、新聞監督。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惠農資金使用與其利益密切相關,完全可以調動他們參與監督的熱情和積極性。
另外,一些專項資金的使用方式也可以更加靈活。如土壤改良補貼,廣西融安縣金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吳倫忠建議,可以在一些地方試點,將專項資金拿出來作為獎勵基金,分類設定土壤改良目標,比如土壤中的有機質達到3%,每畝給予多少獎勵。這樣一是規則透明,避免暗箱操作;二是提升參與積極性,避免“政府熱政策,農民冷眼看”。(半月談記者 吳濤 詹奕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