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9日 國家農墾改革綜合調研組到云南墾區開展調研
●7月13日-16日 調研組進入湖南常德、岳陽等墾區進行專題調研
●7月17-19日 調研組在廣東墾區進行調研
●7月20日,調研組出現在河南焦作,就國營農場基本情況、農墾管理體制、農場內部社會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調研
●7月21日至23日,調研組輾轉來到湖北墾區,開展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專題調研
⊙記者 龐瑞
一場圍繞農墾改革的大幕或將徐徐拉開。
上證報記者獲悉,今年7月以來,由國務院研究室、農業部、財政部等中央機構組成的“農墾改革發展重大問題調研組”奔赴全國各地墾區調研,為下一步的農墾體制改革積累素材、鋪平道路。
“這次調研,是按照國務院領導的要求,由國務院研究室、農業部牽頭,中央農辦等有關部委參與,一共組成了8個調研組,”昨天,一名政府部門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談到,“直接到達各墾區,任務就是進行全國農墾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調研、推進有關文件的起草工作。”
高密度調研
記者查詢多地農墾部門的公開資料發現,此次調研無論是廣泛性和密集度,均屬近年少見:7月7日-9日,國家農墾改革綜合調研組到云南墾區開展調研;7月13日-16日,調研組進入湖南常德、岳陽等墾區進行專題調研;7月17-19日,調研組在廣東墾區進行調研;7月20日,調研組出現在河南焦作,就國營農場基本情況、農墾管理體制、農場內部社會管理體制等問題進行調研;7月21日至23日,調研組輾轉來到湖北墾區,開展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專題調研。
“從這次調研關注的廣泛領域來看,這是一次系統性的調研,”一名地方農墾集團員工對上證報記者說,“落腳點是在提高國有農場的經營效率上。”
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我國的農墾系統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了計劃經濟屬性,甚至被稱為是“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農墾系統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系統,”,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湖北就有龍感湖農場、五三農場等不少國有農場。一些主要墾區的農墾企業數量更多。”
據了解,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基于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多方面考慮,開始在邊疆以及各省份建立國營農場,由此形成了經營職能與社會職能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農墾這個單位群體的形成是有諸多歷史因素的,”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喜亮對記者談到,“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軍隊轉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亦壯大了這個隊伍,農墾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承擔著不同的重點任務。”
改革開放之后,農墾系統也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農墾企業被下放到地方國資委管理;進入20世紀90年代,農墾系統改革的方向是“經營職能和社會職能相分離”,這也孕育出諸多經營主體,包括今日A股中的一些種植類上市公司。比如,黑龍江農墾旗下113個農場中的16個農場將經營資產剝離出來,整合形成了上市公司北大荒。
“改革雖然進行了這么多年,但是應該說,大部分農墾國企的總體經營效率并不好,”一名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說,“還是以前計劃經濟的管理思路。”
農墾企業潛力待釋放
齊魯證券一份分析報告認為,一些上市種植企業“上市多年來依然延續了農墾系統傳統的經營思路,總體經營效率低下,并未發揮出資源型企業的應有優勢和特性。”報告特別舉例說,過去10 年來,無論是北大荒還是新疆建設兵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均未體現出資源型企業的經營優勢,“管理水平、市場化機制仍處于農墾計劃經濟時代”。
“雖說要把經營職能和社會職能分開,但目前的顯示是基層還難以完全分開,”該分析師對記者談到,“這也是經營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看來,和國有企業整體改革的重點一樣,解決農墾企業效率的關鍵可能在于不斷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與提高管理水平,“國有農墾企業其實還蘊含著很大的潛力。”
一份券商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墾企業共有2000余家農場,土地面積600萬公頃,農墾系統利用全國3.98%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貢獻了全國6.61%的農業總產值。
“如果能夠改善企業治理水平,更大的潛力會被釋放出來。”高旭東說。
對于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國信證券預測認為,土地流轉將逐步被專業生產合作社和大型農業生產集團所接收。“現階段我國大型農業生產集團(農墾和兵團系統等)主要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而國企改革方案將刺激其管理的改善,”報告這樣寫道,“可以說大型農業生產集團一方面將受益于土地流轉帶來的規模化效應,一方面又受益于國企改革帶來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這種說法也被政府官員的講話所證實。農業部農墾局局長局長王守聰在近期的一次談話中強調,農墾是國有農業經濟的主要組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的根基,“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農村的土地集中使用,或自建公司,或依法流轉入農墾或其他企業,這或將是一種趨勢”,張喜亮談到,“隨著城鎮化戰略的推進,作為當地主要經濟體的農墾周邊的農村、農民,隨著土地的流轉而成為農墾的一部分,出現這樣的情況應當是可以理解的。”
國企改革疊加土地流轉的雙重“關鍵詞”,讓市場對農墾企業充滿了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