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這位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保持了這個傳統:每年到棉田為棉農講課——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8日 20 版)

2013年,張獻龍(左一)考察長江流域高溫對棉花生產的影響。
“脫銷”“售罄”,華雜棉H318種子根本買不到!
這個“棉農們都想種植的新品種”,以及以這個品種為代表的一批棉花新品種及其相關成果,在今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獎項的全名聽起來有些專業:棉花種質創新及強優勢雜交棉新品種選育與應用。領銜這項研究的正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
這是一項來之不易的重大成果。張獻龍帶領的棉花團隊與基層農技會等單位合作,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下,將常規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資源創新和育種方法創新相結合,堅持上、中、下游結合,歷經20多年不懈努力,最終登上國家領獎臺。
從一張僅僅1.5平方米的試驗臺起步,潛心基礎研究,創造多項國際第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棉國和消費國。然而,種質資源狹窄導致品種同質性和產量長期徘徊不前。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把育種家比做“巧婦”,那么,種質資源就好比“米”,種質資源狹窄正如“米”少了,“巧婦”做的“飯”,也就是棉花品種,花樣就少且有點雷同,專業術語叫“品種同質性”,從生產上看,這些品種無法滿足生產對品種增產潛力的需要。
要打破僵局,只有多提供“米”的品種,即在種質資源創新上下功夫。
張獻龍慶幸自己有華中農業大學這么一個研究棉花的好平臺。1992年,還不到30歲的張獻龍,在剛剛成立的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到一張僅僅1.5平方米的試驗臺,在前輩們工作的基礎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他的棉花團隊只有他和聶以春兩個人,科研經費不過數萬元,每年只能招一個碩士生。
在聶以春教授的印象里,張獻龍從來沒有過雙休日,實驗室的燈常常亮到夜里12點。缺少人才,他想盡一切辦法,從國內外引進;缺少經費,他四處申請。工作再忙,每周都要召開半天的學術報告,讓大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火花。
張獻龍始終瞄準國際前沿,不急不躁,潛心科研,帶領團隊終于掌握了成熟的棉花細胞培養技術體系,創造了多項國際第一:首個從雷蒙地棉、克勞茨基棉等野生棉細胞獲得再生植株,首次從克勞茨基棉等野生棉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在此基礎上,通過集合遠緣雜交、細胞工程和常規育種評價等技術,篩選出一批早熟、高產、優質及多抗的棉花新品系。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成熟的細胞培養技術,團隊篩選獲得了具有高效再生和高頻轉化效率的陸地棉種質“YZ—1”,并獲得了轉基因方法專利,這是目前報道的再生最快和轉基因效率最高的陸地棉種質,已被美國德州理工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種子集團公司和大北農[0.08% 資金 研報]集團等國內外科研和農業種子公司用于棉花基礎和生物技術研究。
農業大學的老師,決不能僅僅在黑板上、實驗室“種地”,要到農田里去,到棉農中間去
張獻龍常說,作為農業大學的老師,決不能僅僅在黑板上“種地”,在實驗室“種地”,只有到農田里去,到棉農中間去,傾聽棉農的呼聲和需求,接受生產實踐的檢驗,才能培育生產急需的大成果。20多年來,張獻龍保持了這個傳統:每年到棉田為棉農講課。
有一次,湖南某縣的氣溫超過40攝氏度,棉農們說,今天太熱,張教授不會來了。話音剛落,滿頭大汗的張獻龍準時來到棉田。
在醉心基礎研究的同時,張獻龍還帶領團隊培育出“華雜棉1號”“華雜棉2號”“華惠103”“華雜棉4號”和“華雜棉H318”等5個優質、高產、多抗棉花新雜交種,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項。
特別是“華雜棉H318”在國家組織的區試中具有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性廣等突出特點,在當年審定的5個品種中綜合指數[-0.12%]居第一位。
不僅如此,張獻龍帶領團隊把研究延伸到棉花栽培環節,研制出“推遲播種,合理密植,集中施肥且氮肥后移”的促早熟簡化高效栽培模式,保證了品種豐產、穩產和與小麥、油菜等作物的接茬,提升農戶植棉效益,推動了雜交棉生產方式的轉變。建立了雜交種分子鑒定技術和高效制種技術,為棉花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了保障。通過產、學、企合作,實現了農業科研成果的迅速轉化和生產、科研、企業共贏。5個雜交種累計在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共推廣應用過千萬畝,為當地的棉花生產、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培育幾個棉花新品種,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計
在張獻龍看來,培育幾個棉花新品種,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計。
棉花細胞雜交是世界棉花研究的難題,憑借相關內容的研究,張獻龍的學生孫玉強獲得了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當初張獻龍給出這個題目時,孫玉強不敢接,“全世界都沒把細胞雜交做成,怕不好畢業。”
“越是沒有做成,就越有潛力去做,你每前進一步,都可以發出好的論文,因為你是在往成功的方向走。”在他的鼓勵下,孫玉強樹立了信心,堅持閱讀大量文獻,堅持做實驗,終于取得突破。
一位2004級女博士生,畢業前已經發了兩篇有關細胞培養的SCI論文。她想留校,張獻龍說,留校的話這兩篇文章不夠。女博士感到委屈:“你讓我做細胞培養,害得我現在找不到工作,別人做分子生物學才好找工作。”
張獻龍也不生氣:“我們實驗室既有做細胞培養的,也有做功能基因組的,還有做分子標記的,你為什么不能把這些技術結合起來,去做一點細胞分子生物學呢?”按張獻龍思路開展工作,8個月時間,這位博士生的文章就發表了,影響因子達到4.8,到現在引用率都不低。
如今,張獻龍的棉花團隊已經有9人,研究內容已經擴展到棉花纖維發育的功能基因組學、棉花細胞培養和形態建成的分子生物學、棉花抗病基因的克隆與抗病育種、棉花轉基因育種等。
20多年的努力不斷結出了碩果,張獻龍領導的科研團隊目前又有多個棉花品種分別完成了國家級、省級的區試,6項專利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已在影響因子大于5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3篇。他本人2013年入選了首批“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領軍人才。
“將棉花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的發掘與品種選育聯系起來,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國家棉花生產需求,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張獻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