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點,沈忠良開著拖拉機回來了。拖拉機后面拖著剛修好的新型收割機,農忙時節,這是沈忠良的“吃飯家什”。
作為松江葉榭鎮金家村忠佩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長,他和5位合伙人一道,管理7臺收割機、14臺拖拉機,肩負著2個村的收割任務。此外,他還是松江首批家庭農場主之一,146畝水稻田的年收入達13萬元。
在已經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家庭農場,像沈忠良這樣機農結合的案例已有175戶。事實上,機農結合正是家庭農場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抓手之一。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表示,計劃在3到5年內,基本實現松江全區機農一體。
“看得見”的政策
“政府現在每畝地給20元的收割補貼。”沈忠良告訴記者,松江每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都要與家庭農場簽訂協議,負責每年的收割。忠佩合作社負責33戶家庭農場共4000多畝土地的收割,割一畝地收入65元,油耗、人工、機械折舊等成本就要50元左右。“別看每畝只補貼20元,4000多畝土地就要8萬多元,要是政府不補貼,收割肯定要漲價,家庭農場的運營成本就上去了。”沈忠良說。
收割要補貼,購置農機也少不了政府扶持。東勤村農戶沈國民告訴記者,松江以減少勞動力、提倡大馬力為宗旨,對機農結合的家庭農場實行農機補貼。一臺售價33萬元的久保田888機型收割機,農民只需支付不到13萬元,自付比例40%。相比之下,馬力較小的588機型售價25萬元,農民自付則要超過13萬元。“對家庭農場的支持,我們能用眼睛看見。”說起機農結合,沈國民樂不可支。
“看得見”的政策,緣何向機農結合傾斜?背后是松江發展家庭農場的總體思路。
盛亞飛表示,世界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其糧食經營模式均以家庭農場為主。與傳統農業相比,糧食家庭農場最突出的特點是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運作。
機械化運作之后,種植收割的效率高了,打地、收割不規范的問題得以解決。成立合作社,農機資源共享,機械的利用實現了最大化,提升農民駕駛農機的專業技術,也減少了冗余的勞動力。環環相扣的政策設計,體現的都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初衷。沈忠良說,機農結合后,只要掌握收割時間和季節,效率能提高一倍以上。
不僅如此,家庭農場政策還輻射到其他生產要素。在徐姚村,記者看到,歸并之后的散田統一劃歸成80米長、20米寬的網格狀,田埂的溝渠疏通完畢。為便于機械進入,農田的水泥路也已修葺一新。這些,都由政府出資。
由于農耕看天吃飯,為防極端氣候、災害造成損失,多數家庭農場購買了農業保險(放心保)。在生產前,松江建立了糧食種子繁育供應基地,實行水稻良種全區統一供種。14家農資超市門店,為家庭農場統一配送農藥、肥料。收割之后的糧食,也統一納入糧管所的收購渠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2011年對松江100戶家庭農場進行抽樣調研,結果顯示,每年戶均獲得補貼56746元,畝均補貼498元。如果取消補貼,戶均收入僅為36366元。
“不浪費”的農業
徐姚村農民楊仁章種了95畝水稻,養了300頭豬。每天清晨6時,他會準時踏進封閉的豬棚清理糞便。這些過去避之不及的排泄物,因為種養結合,成了水稻最好的養料。
“種養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同一個農戶既種植又養殖。”松江區農委負責人介紹說,因為家庭農場規模達到100-150畝,種養結合成為可能,“原本要浪費的糞便,也可以變廢為寶,充分利用起來。”
盛亞飛介紹,豬糞還田利用的模式已在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中普遍推廣,目前松江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53家,年上市生豬6萬頭左右。
家庭農場與松江區引入的畜牧龍頭企業共同組建上海松林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由松林統一為農戶提供苗豬、飼料、疫苗,并派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出欄后統一銷售。對農民來說,只要把精力集中在養豬上,就能獲得每頭50元代養費。楊仁章說,不算豬糞還田節省的成本,養豬的收入就能達到1.5萬元。
除了豬糞還田,部分家庭農場還利用爛菜葉還田。目前松江還建立了8個蔬菜廢棄物循環利用點,年產綠肥約1萬噸。
種養結合模式在2005年開始小范圍試點,收效后,2008年開始在家庭農場推廣。精耕細作、生態循環的耕種方式,不僅節約了成本,富裕了農民,還提升了土壤的可持續能力,作物的污染也減少了。
在他看來,種養結合對家庭農場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調動生產要素,力爭不浪費,在可持續的同時提升效益”。預計到今年底,松江機農結合和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將占總量的20%。到“十二五”期末,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將滿百家。 本報記者 傅盛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