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新聞網記者 李皓璧
一頂白色草帽,一雙黑色長筒雨靴,一身粗布藍衣,手拿一把黃澄澄的稻穗……在常熟農科所水稻實驗基地,端木銀熙迎面向我們走來,想象不到這個普通的銀發老者有著“江蘇袁隆平”之稱。他的虛懷若谷、堅毅不拔,向世人訴說了一段幾近癡狂的水稻人生。
自1965年參加農業科研工作以來,端木銀熙48年如一日,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新品種,主持承擔了30多項國家及省市農業科技重大攻關項目。先后有太湖粳系列、常農粳系列、常優系列等20個水稻新品種、不育系通過省級和國家級審定,并在江、浙、滬、皖、鄂等5省市推廣種植,至2011年已累計推廣面積5000萬畝,增產糧食15.0余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約22.9億元,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品種多、抗病好、畝產高
端木手里培育出來的稻谷,品種多、抗病好且畝產高。近幾年通過國家、江蘇省二級審定,被專家譽為突破性五個雜粳組合常優1號、2號、3號、4號、5號創國內同類型雜粳選育速度之最,并得到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肯定:“短短十幾年時間就育成五個雜粳組合、不簡單。人家二三十年沒有做到的,你們做到了。”
2005年在稻飛虱爆發及受到不利氣候影響,“常優1號”表現出很強的抗虱習性,畝產表現仍然較好。“常優2號”被專家組認定為國標1級優質米、同類型雜交粳稻組合國內最高產量,為國內首個優質米、單晚雜交粳稻超級稻組合。“常優5號”、“常農粳5號”兩個品種被江蘇省農林廳定為全省主推品種,年推廣面積在200萬畝。目前,常優系列雜交粳組合正在長江中下游一季晚粳稻區擴大推廣中,并已成為太湖稻區單晚雜粳主栽品種。
端木不單培育了諸多優質稻谷品種,在看著“孩子們”從地里茁壯長大后,他還不望將他們交到農民們手里。依靠農業行政部門,他不辭辛苦,走村入戶把種子、品種介紹送到農戶手中。
“南繁”的水稻培育之路 異常艱辛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溫度最高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同事孫菊英說道。為了加快育種的進程,端木自1995年起,每年10月在常熟收獲完水稻之后,便趕到海南進行“南繁加代育種”,一直干到次年4月底5月初。這樣,他一年內過兩個夏天、種兩次水稻,水稻新品種的繁育期也就被縮短了一倍。
“每年在海南回來,大伙兒曬得都像非洲人哩!”端木開玩笑地說。“南繁”基地的培育生活是十分艱辛的。海南溫度高、太陽輻射強、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下午一點半到兩點是烈日正毒辣的時候,然而這也正是水稻的開花期。每隔5分鐘,端木和他的同事就要在炎熱的水稻田里為雜交水稻授粉。為了不耽誤時期,他們就守在稻田里,眼睛盯著稻穗。餓了,就啃口面包,渴了就喝口水。
艱辛的工作使這個堅毅不拔的“水稻狂人”倒下了,端木患上了腎囊腫。“我和媽媽心疼地勸他別去海南,但他還是選擇了堅守。”女兒端木紅英說。年屆花甲,腎囊腫和頸脊病越發嚴重,好多次他昏倒在了稻田,又再站起來。因為用眼過度,老人還患上了眼神經混亂和面部痙攣。
從初中生到水稻專家
“要堅持得住,要耐得住寂寞。”這是端木銀熙始終掛在嘴邊的話。水稻育種是門科學,對于僅有初中文化的端木來說,深感“底氣”不足。于是,堅忍不拔地他決定自學。農學專業的大專考試共有13門課程,每天早上5點到7點是他學習的黃金時間,從不間斷。晚上入睡前,他躺在床上,把一天學習的東西在腦海里電影似得放一遍。從1984年6月開始至1990年的6個春秋里,他白天在稻浪中精心培育稻谷,清晨和深夜便一頭扎進書海里,終于拿到了大專文憑。
書本是端木學習的一種方式。1996年他結實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院士刻苦的精神和雜交育種的理論、方法給他許多幫助。“同行都是老師”端木謙卑地說。他總是主動去周邊縣市的兄弟農科所求經,“總結同行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少走彎路。”每年四月,袁院士和他的團隊都要在海南三亞的南繁基地召開一次雜交育種交流匯報會,端木每會必到。在會上,他了解了國內外育種的方向動態、同行們在育種過程中的心得和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