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重慶市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3 —2020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13〕203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10月8日
重慶市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渝府發〔2012〕20號)精神,根據《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國辦發〔2012〕59號),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
(一)主要成效。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7年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完成后,重慶市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一是農作物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培育推廣了Q優、渝優等系列優質雜交稻和雙低油菜、特用玉米、鮮食加工兼用型晚熟柑橘、蔬菜等優良品種,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二是良種推廣能力穩步提高。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篩選成效顯著,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建立了一批良種繁育基地,主要農作物商品化供種率提高到60%,其中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全部實現商品化供種。三是種業走出去戰略成效明顯。水稻、玉米、蔬菜等種子輻射20多個省市,雜交水稻、蔬菜種子出口越南、老撾、坦桑尼亞等國家。四是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建立完善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辦法、“兩雜”品種退出與主導品種推薦辦法、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等制度。初步建立了主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體系,以市質檢中心為主干、區域分中心為支撐、區縣檢測站為基礎的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從源頭到終端的種子信息調度、分析、預警、發布的種業信息服務體系。
(二)存在的問題。我市農作物種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支持體系不健全,投入不足,科技創新、供種保障、企業競爭、種業監管等“四大能力”薄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薄弱,育種資源分散,商業化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單位與企業缺乏有效協作,品種創新能力不強,農作物品種同質化嚴重。二是供種保障能力不強。種子生產基礎設施薄弱、規模較小,種子供給對外依存度較高,50%的水稻種子、80%的玉米種子依靠市外調進;種子儲備和應急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種子供應和生產安全的任務艱巨。三是種業競爭能力不強。我市種業發展起步晚,市場集中度低,種子生產、經營水平不高,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弱,“育繁推一體化”水平較低。四是市場監管能力不強。種子管理力量薄弱,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種子管理聯動機制不健全,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能力不強,不能適應新時期種業發展的需要。
(三)發展機遇。當前,我市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階段,保障糧食安全和發展現代農業對農作物種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對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資源約束日益趨緊、極端異常天氣頻發的嚴峻形勢,要實現“保供增收”目標,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我市種業發展水平。同時,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種業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渝府發〔2012〕20號)為重慶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宗旨、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為主線、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農作物種業投入,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完善政策法規,嚴格市場監管,全面快速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供種保障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努力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為現代農業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機制創新。明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主體,加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鼓勵科技資源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種業自主創新。
——堅持企業主體。充分發揮種子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通過政策引導帶動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種業發展。
——堅持扶優扶強。完善政策法規,營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農作物種業發展環境。重點支持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吸引社會資本和優秀人才流入企業。
——堅持統籌兼顧。重點支持主要糧食作物和優勢特色作物種業發展,兼顧重要經濟作物種業發展。重點加強農作物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兼顧農作物原種繁育基地建設,全面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生產用種需要。種業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新增7億斤糧食規劃、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規劃、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基礎能力建設等統籌銜接,各有側重,確保形成發展合力。
(三)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供種保障、企業競爭和市場監管“四大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輻射長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區的區域性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心。
——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農作物育種新機制。實現科研院所與其所辦種子企業“事企脫鉤”。發掘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功能基因資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農作物品種,種子企業選育的農作物品種所占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供種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農作物種子種苗生產基地100個、30萬畝。主要農作物商品種子種苗供應率提高到80%。恢復健全市級種子儲備制度。
——企業競爭能力持續增強。培育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子企業2―3家、具有特色的市級專業化種業龍頭企業5―8家,切實提升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水平。
——市場監管能力全面加強。建立健全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業監管體系,完善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種子質量檢測、種業信息服務三大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種業監管能力和水平。
專欄1 重慶市農作物種業發展主要指標
|
序號
|
具 體 指 標
|
單位
|
2012年
|
2017年
|
2020年
|
|
一
|
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
||||
|
1
|
新建國家農作物品種改良分中心
|
個
|
/
|
1
|
0
|
|
2
|
三峽庫區種質資源保存能力
|
萬份
|
/
|
1
|
2
|
|
3
|
新建企業科研育種創新基地
|
個
|
/
|
1
|
0
|
|
4
|
主要農作物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市場占有率
|
%
|
25
|
30
|
35
|
|
5
|
良種在農業增產中貢獻率
|
%
|
43
|
46
|
50
|
|
二
|
供種保障能力
|
||||
|
6
|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
|
%
|
96
|
97
|
98
|
|
7
|
標準化種子生產基地
|
萬畝
|
5
|
20
|
30
|
|
8
|
主要農作物種子自給率
|
%
|
55
|
65
|
80
|
|
8
|
制種綜合機械化率
|
%
|
25
|
45
|
50
|
|
9
|
主要農作物商品種子種苗供應率
|
%
|
50
|
65
|
80
|
|
10
|
主要農作物種子質量合格率
|
%
|
90
|
95
|
98
|
|
11
|
市級種子救災儲備數量
|
萬公斤
|
/
|
15
|
20
|
|
三
|
企業競爭能力
|
||||
|
12
|
注冊資金1億元的國家級企業
|
個
|
/
|
2
|
3
|
|
13
|
注冊資金3000萬元市級種業龍頭企業
|
個
|
2
|
5
|
8
|
|
14
|
種子企業選育并通過審定的農作物品種占當年審定總數的比例
|
%
|
30
|
40
|
50
|
|
15
|
種子企業前五強所占市場份額
|
%
|
30
|
45
|
50
|
|
四
|
市場監管能力
|
||||
|
16
|
區縣級種子管理機構占區縣比例
|
%
|
86.8
|
100
|
100
|
|
17
|
全市種子質量檢驗能力
|
萬份
|
1.5
|
2
|
3
|
|
18
|
企業覆蓋率
|
%
|
60
|
90
|
95
|
|
19
|
主要作物種類質量抽檢覆蓋率
|
%
|
30
|
45
|
50
|
|
20
|
品種覆蓋率
|
%
|
10
|
30
|
40
|
|
21
|
制種基地與市場監測覆蓋率
|
%
|
60
|
90
|
100
|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新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企合作,支持種子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強化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構建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主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源頭創新體系。建設國家農作物品種改良重慶分中心、三峽庫區種質資源研究中心、國家種質資源柑桔圃、榨菜工程研究中心、野生大樹茶種質資源基因庫等種質資源共享平臺,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搜集、保護、鑒定、深度評價和重要功能基因發掘,實現種質資源依法向社會開放。加強育種理論方法和分子育種、檢測檢疫、抗性鑒定、生產加工、信息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究,制定和完善品種真實性、種子質量等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加強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及應用技術研發。扶持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建立科研機構和隊伍,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育種材料和關鍵設備,創新育種理念和研發模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并率先在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建立健全農作物良種繁育體系。加快重慶市海南南繁基地提檔升級,支持建設核心育種材料和親本繁育基地。結合農作物區域布局,建設一批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油菜、水果、茶葉等優勢種子種苗生產保護區。扶持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租用等土地流轉方式,建設穩定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農作物種子種苗生產基地。建立政府支持、種子企業參與、商業化運作的種子生產風險分散機制。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建立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和配送體系,提高種子生產、加工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健全種子市場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農作物種業信息服務平臺,引導企業建立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種子質量可追溯機制。建立市級種子應急儲備體系,重點儲備短生育期作物和大宗農作物種子,保障災后恢復生產和區域性市場調劑對農作物種子的需求,提升我市農業生產救災應急能力。建立健全市級種子儲備機制和管理制度。
(四)建設種業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加快基礎性公益性農作物種業研發、品種改良、檢測鑒定等平臺建設,改善基礎條件,積極創建國家級農作物種業育種創新基地。加強農作物種業人才培養,定期培訓種子企業科研、生產、檢驗、營銷、管理等人員,培養制種能手和制種大戶,搞好農作物種業人才繼續教育和知識更新培訓,強化農作物種業人才和科技支撐。加強種子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健全農作物品種試驗、特性鑒定體系,建設和完善一批農作物品種試驗站、抗性鑒定站、植物新品種測試分中心、植物品種繁殖材料保藏庫(圃)、品種真實性鑒定中心,形成覆蓋全市不同生態區、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品種試驗鑒定網絡,提高品種試驗鑒定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品種特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鑒定,科學制定品種審定標準,嚴格農作物品種審定和鑒定。二是建立健全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建立種子海南南鑒基地、本地同季鑒定基地、市級農作物品種標準樣品庫,著力提高市級種子檢驗機構品種真實性和轉基因檢測能力,加強30個區縣級種子、種薯、種苗質量檢測機構能力建設,實現大宗農作物種子種苗質量抽查全覆蓋。三是健全種業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種子市場監測與預警機制,完善種子生產和市場信息監測體系。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建設重慶種業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健全縣級種子管理部門、種子企業、科研部門等終端種子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重慶市種子信息處理預警中心”,建立完善種子生產和市場信息監測調度點,強化監測手段,提高種子市場的監測與預警能力,提升種子管理現代化水平。
(五)構建新型良種推廣體系。建立品種權轉讓交易公共平臺,制定交易管理辦法,規范交易行為,促進優勢新品種、新技術等農作物種業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在糧油生產大縣建設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場,開展豐產性好、適應性廣的品種展示示范,實現管理部門看禾推介品種、農民看禾選用品種、種業企業看禾營銷品種,加快突破性優良品種等主導品種推廣,培育大品種。健全品種退出機制,加快不適宜種植品種退出。引導企業建立新品種示范網絡,完善種子市場營銷、技術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鄉村種子連鎖超市、配送中心、零售商店等基層銷售網絡,加強種業技術推廣和售后技術服務,大幅提高市內前5強企業市場集中度。
(六)建立完善種業監管體系。加強市、區縣兩級種子管理體系建設,明確負責種子管理的機構,強化種子管理職能;健全管理隊伍,強化人員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增強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能力;強化能力建設,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確保工作有效開展。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種子管理機構進行綜合考核,對管理人員實行崗位和業績考核。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行業服務,規范企業行為,重點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建立聯打聯動機制,嚴厲查處套牌侵權行為,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七)打造新型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體系。推進種子企業做大做強,支持種子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鼓勵具備條件的種子企業上市募集資金,扶持大型優勢種子企業通過市場機制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打造育種能力強、加工技術先進、經營管理規范、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支持種子企業牽頭或參與組織實施種業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等項目。改善種子企業科研、加工、檢驗、倉儲等基礎條件,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品種測試體系、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現代化農作物種子加工處理中心等,提升企業的品種選育、繁育、推廣能力,提升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引導市內優勢種子企業“走出去、請進來”,參與國際合作交流,開拓國內外市場。努力構建以大型現代農作物種業龍頭企業為主體、以特色專業化種子企業為支撐、以銷售服務型種子企業為配套的現代農作物種子企業發展體系,著力打造2—3家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子企業,增強農作物種子企業競爭能力。
(八)建立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進一步強化財政、金融、稅收、保險等政策支持。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打造分子育種大平臺、品種權交易平臺,為育種新技術、新成果向優勢企業流動創造條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適時修訂農作物品種測試、審定、保護和退出制度,完善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審批和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強化品種管理,改進現有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評價方式,完善育種成果獎勵機制,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評價體系。制定農作物育種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研人員行為準則。
四、發展布局
(一)發展重點。重點發展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甘薯、雜糧、油菜、大豆8種主要糧油作物和蔬菜、柑橘、茶葉等重要特色經濟作物種業。開展相關種質資源的搜集、保存、評價與利用,挖掘高產、優質、抗病蟲、營養高效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功能基因。堅持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培育適宜不同生態區域和市場需求的農作物新品種。開展種子種苗生產輕簡化、機械化、工廠化以及加工貯藏、質量檢測、高產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控、品質測試等相關技術研究,實現良種良法良制配套。
專欄2 主要糧油作物種業發展目標和重點
|
作物
|
發展目標(到2020年)
|
發 展 重 點
|
|
水稻
|
培育年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的新品種2—3個,自育良種覆蓋率達50%,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面積達到60%,集約化商品育秧覆蓋率達40%
|
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雜交水稻商業化育種體系;創制一批廣適、高抗、高品質、高配合力的水稻骨干親本;引進選育一批優質、高產、抗病以及適宜于機械化種植品種、強再生力品種、適應中高山區的中早熟品種,以及優質特種稻、專用稻品種;加強雜交水稻種子繁育、機械化制種、種子檢測、加工和貯藏等技術研究與應用
|
|
玉米
|
培育年推廣面積超過50萬畝的新品種2—4個,自育良種覆蓋率達40%
|
建立規模化高效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平臺,構建骨干育種群體,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玉米商業化育種研發體系;選育一批優良玉米自交系;引進選育一批高產、抗逆性強、適合機械化制種的平丘與山地普通玉米、特用型鮮食、加工專用玉米以及青貯玉米等品種
|
|
馬鈴薯
|
篩選培育高產、優質專用新品種2—4個,脫毒種薯覆蓋率達到60%
|
構建以公益性研究單位為主體的品種資源保存和鑒定、遺傳改良和品種選育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種薯繁育體系和流通體系;開發種薯病害快速檢測技術;開展脫毒種薯繁育和質量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選育一批鮮食型、加工型、保健型優良馬鈴薯品種
|
|
油菜
|
培育推廣面積超過20萬畝的、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早熟、高油、高產新品種2—4個,商品化供種率達到70%,油菜“雙低”率達到90%
|
建立完善油菜育種創新平臺,選育一批具有高含油、抗裂角、耐密植、抗(耐)菌核病、早熟耐低溫、耐寡照高濕等性狀的優異材料和骨干親本,培育一批早熟性突出、含油量高、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油菜新品種和油蔬兼用型品種
|
|
小麥
|
培育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1—3個,商品化供種率達到70%以上
|
加強分子育種、遠緣雜交等育種技術研究,在小麥雜種優勢利用、適宜于機械化生產的小麥新品種等方面獲得突破,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中筋小麥專用品種
|
|
大豆
|
培育高蛋白大豆新品種2—3個和黑大豆等特色專用新品種1—2,商品化供種率達到60%
|
構建以公益性技術研究為主體的品種資源保存、鑒定、材料創新和常規品種選育體系;加強大豆地方資源的收集、篩選、評價、利用,挖掘、創制一批優異材料;選育一批高蛋白品種、高抗的鮮食和加工大豆新品種
|
|
甘薯
|
培育和改良優質專用甘薯品種3—5個,甘薯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集約化商品種苗覆蓋率達35%
|
強化甘薯種質資源的引進、收集、篩選、評價,培育和改良一批適合丘陵山地栽培的優質專用甘薯品種
|
|
雜糧
|
培育一批優質、高產、多抗的優質雜糧新品種,商品化供種率達到40%
|
構建特色豆類、蕎麥和高粱等雜糧資源保存、鑒定、材料創新和品種選育體系,開展雜糧基礎群體改良,加強良種、良法和良制配套技術及模式研究應用,引進培育優質、高產、多抗的雜糧新品種
|
專欄3 重要特色經濟作物種業發展目標和重點
|
作物
|
發展目標(到2020年)
|
發 展 重 點
|
|
蔬菜
|
培育和改良榨菜、加工辣椒等特色蔬菜品種達20個以上,主要蔬菜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青菜頭、兒菜等有地方優勢的單品種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蔬菜種苗企業3—5家,辣椒、茄子、蘿卜等優勢種子的輸出量翻一番
|
建立健全榨菜、加工辣椒等特色蔬菜良種研發、引種、示范、推廣體系;強化蔬菜作物種質資源引進、收集、篩選、評價,利用常規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手段,培育和改良一批適合丘陵山地設施栽培、露地栽培、加工生產專用的優質、抗逆、抗病、高產、耐貯的蔬菜優良品種;培育區域性蔬菜種子批發市場
|
|
柑橘
|
培育柑橘優良新品種2—4個,柑橘無毒化良種苗木生產供給率達到100%,良種化栽培率達100%
|
建立國家柑桔種質資源圃,開展最佳砧穗組合選配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培育矮化、抗病性強、適應能力強的砧木類型;引進培育一批適于三峽庫區種植的不同熟期、高抗、優質的鮮食或加工型新品種
|
|
茶葉
|
培育適合不同生態區和不同茶類的優良新品種2—4個;無性系茶樹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茶樹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
|
開展茶樹抗寒、抗病、抗蟲和抗旱遺傳機理及遺傳轉化、植株再生技術研究;篩選種內雜交和遠緣雜交結實率高的親本組合,選育一批適于三峽庫區不同海拔區域種植的優質、抗病、低氟、適合機采的新品種
|
|
水果
|
引進名優新品種3—5個
|
加強獼猴桃、李、梨等水果的引進、篩選,發展特色水果
|
(二)生產布局。按照“優勢區域、企業主體、規模建設、提升能力”的原則,根據我市不同區域生態特點,打造種子生產優勢區,在優勢區域科學規劃建設100個左右共計30余萬畝的主要糧油作物、重要特色經濟作物原種繁育基地和種子生產基地。
專欄4 農作物良種繁育布局
|
類 型
|
建 設 規 模
|
區 域 范 圍
|
|
|
農作物原種繁育基地
|
南繁
基地
|
建設海南農作物親本繁育基地2個,面積0.05萬畝
|
海南省陵水縣等
|
|
水稻
|
建設水稻親本繁育基地4個,面積0.2萬畝
|
梁平縣、忠縣、萬州區等
|
|
|
玉米
|
建設玉米自交系繁育基地2個,面積0.1萬畝
|
云陽縣、忠縣
|
|
|
油菜
|
建設油菜原種繁育基地2個,面積0.1萬畝
|
秀山縣、潼南縣等
|
|
|
馬鈴薯
|
建設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3個,面積0.2萬畝
|
巫溪縣、石柱縣、武隆縣等
|
|
|
榨菜
|
建設榨菜原種繁育基地1個,面積0.05萬畝
|
涪陵區
|
|
|
農作物種子種苗生產基地
|
水稻
|
建設水稻種子生產基地20個,面積20萬畝
|
梁平縣、墊江縣、綦江區、涪陵區、萬州區、忠縣、酉陽縣、開縣等
|
|
玉米
|
建設玉米種子生產基地4個,面積2萬畝
|
彭水縣、梁平縣、云陽縣、巫山縣等
|
|
|
馬鈴薯
|
建設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10個,面積5萬畝
|
巫溪縣、巫山縣、武隆縣、酉陽縣、石柱縣、萬州區、豐都縣、云陽縣等
|
|
|
甘薯
|
建設甘薯種苗生產基地6個,面積0.3畝
|
彭水縣、萬州區、巫山縣、酉陽縣、北碚區等
|
|
|
雜糧
|
建設蠶豆、高粱、蕎麥、綠豆、蕓豆、紅小豆、飯豆種子生產基地14個,面積1.4萬畝
|
巫山縣、合川區、永川區、豐都縣、酉陽縣、彭水縣、城口縣、黔江區、云陽縣、潼南縣、銅梁縣、開縣、石柱縣等
|
|
|
油菜
|
建設油菜種子生產基地5個,面積0.8萬畝
|
潼南縣、墊江縣、秀山縣、云陽縣等
|
|
|
大豆
|
建設大豆種子生產基地2個,面積0.4萬畝
|
忠縣、合川區等
|
|
|
蔬菜
|
建設蔬菜種苗生產基地10個,面積1萬畝
|
璧山縣、武隆縣、石柱縣、潼南縣、萬州區、巴南區、永川區、綦江區、涪陵區等
|
|
|
柑橘
|
建設柑橘種苗繁育基地2個,面積0.2萬畝
|
江津區、忠縣等
|
|
|
水果
|
建設獼猴桃、枇杷、桃、李、梨等水果母本園10個,面積0.5萬畝
|
江津區、大足區、萬盛經開區、黔江區、武隆縣、永川區、萬州區、奉節縣、巫山縣、城口縣等
|
|
|
茶葉
|
建設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葉生產基地4個,面積0.2萬畝
|
永川區、巴南區、萬州區等
|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協調組的作用,各級農業、發展改革、科技、財政、人力社保、質檢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密切合作,研究解決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成立種業發展規劃實施小組,切實加強對現代種業建設工作的領導、指導、監督、管理和協調。各區縣(自治縣)要依據本規劃,制定本地區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細化工作措施,研究解決種業發展中的重要政策和投入等問題。
(二)完善法律法規。根據《種子法》及其配套規章,結合重慶實際,及時修訂完善重慶市相關實施辦法和細則,制定并完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備案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辦法等,進一步健全種子法規體系,為現代種業建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強化政策支持。不斷健全和完善扶持政策,認真落實現代農作物種子企業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要加大對種子收儲的信貸支持力度。將種子精選加工、烘干、包裝、播種、收獲等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制定政策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
(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農作物種業財政投入,重點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持育種創新、種子生產加工等能力建設,改善農作物品種試驗審定、種子質量檢測、種業信息服務條件。支持種子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資本,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并購和參股等方式進入農作物種業,引導發展潛力大的種子企業上市融資。
(五)加強監督管理。加強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全過程管理,嚴格準入條件和標準,依法核發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加強行政許可事后監管和日常執法,建立許可信息公開查詢平臺和生產經營信息報告制度。嚴格品種審定與保護,加強種子市場監督,健全種子例行監測機制,嚴厲打擊未審先推、無證生產、搶購套購、套牌侵權和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強化種子出入境檢驗檢疫,開展疫情監測及監督抽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以新品種權為主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種子管理系統和農業執法隊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聯動監管機制。規范外資企業在我市從事種質資源搜集、品種研發、種子生產經營等行為,做好外資并購市內種子企業安全審查工作。
(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充分發揮種子行業協會在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中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加強行業服務,開展種子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推進我市種業與國內外種業的交流與合作。強化行業自律,引導種子企業依法生產、守法經營,規范種子企業行為,維護種業市場秩序。
抄送:市委辦公廳,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高法院,市檢察院,重慶警備區。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10月9日印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