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有出息,割過的稻樁也會長谷子。”這句福建省尤溪縣民間教育孩子的古老俗語,而今變成了現實。10月11日,來自中國南方稻作區7省市30多位水稻專家,到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團隊承擔的農業部再生稻課題進行測產驗收,百畝片再生季干谷單產486.36公斤,加上頭季稻單產800.9公斤,再生稻全年平均單產1287.26公斤,實現了高產栽培目標。
福建再生稻屢創大面積連年增產,靠的是科技創新到田間地頭,選育再生力強的新品種,研究再生稻高產栽培核心技術,并持續推廣。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以中國推廣面積最大的“汕優63”做再生稻栽培為起點,近15年謝華安研究團隊先后選育出“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航1號”、“Ⅱ優航2號”、“Ⅱ優航148”、“兩優航2號”、“Ⅱ優623”、“Ⅱ優673”、“兩優676”、“宜優673”等一批再生能力強的超級稻、航天水稻和優質稻的新組合,在尤溪縣建立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基地。
目前,中國再生稻種植面積約1100萬畝,再生季平均單產136公斤。專家估計,中國南方有5000萬畝單季稻田適宜推廣再生稻技術,如果都能達到福建尤溪縣的產量水平,每年可增產稻谷2000萬噸,相當于福建省兩年半的糧食消費總量。
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加快,面臨勞動成本上漲、耕地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節本增效,讓有限耕地生產更多糧食的再生稻栽培技術是保障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為此,中國水稻專家呼吁,應從國家糧食安全高度,把發展再生稻納入國家戰略統籌考慮,建立一批國家級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縣,支持相關科研機構、種業企業研發再生能力強的水稻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