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為何會實現高產量?而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成功的秘訣又是什么?日前,我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中國科協與教育部聯合舉辦的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向首都32所高校5600余名研究生講述了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和體會,教導學生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積極發現問題、潛心研究,秉承著孜孜不倦、腳踏實地、毫不氣餒的科學精神,用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在科研道路上走向成功。
我國雜交水稻領先世界水平
袁隆平先給學生們做了知識普及,據他介紹,雜交水稻是利用雜種優勢,把兩個遺傳性不同的品種進行雜交,使基因的優良性形成互補,從而來提高水稻產量的優良品種。
我國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稻,1973年基本成功,1976年大面積推廣。農業部在1996年也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的優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1996年—2000年,實現大面積示范,即100畝平均畝產一級稻700公斤;二階段是2001—2005年,實現大面積示范畝產800公斤。在我國圓滿完成所定目標后,農業部也定了第三期超級稻的目標,即實現畝產大面積示范900公斤。
“通過6、7年的努力攻關,今年勝利的完成目標,100畝示范田實現了926.6公斤的產量。”袁隆平說,“從1996年超級稻優種立項開始,每5年就上一個新臺階,并且我們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是領先于世界水平,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2.5億畝左右,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57%,總產量占水稻總產量的60%。
我國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在國外同樣表現良好。近幾年已經有7個國家大面積推廣,其中有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美國,而且增產效果非常明顯。2010年在國外雜交稻種植面積達到5100多萬畝。
越南由于大面積多年種雜交稻,已由一個糧食比較短缺的國家躍居成為僅次于泰國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在菲律賓近兩年種植雜交水稻的面積是300萬畝,單產平均達到470公斤,而它的灌溉稻的平均產量只有300公斤,前任總統阿羅約先后5次接見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轉到美國,美國近幾年也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推廣雜交稻,去年的面積達到600萬畝,占到全國水稻面積的1/3,增產的幅度是25%。
“如果全世界有一半水稻種上雜交稻,每畝增產150公斤,每年能夠增產1.5億噸,會多養活5億人口。在世界范圍內發展雜交稻對保護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義。”袁隆平說。
雜交水稻試驗曾遭受冷遇
讓世界為之驚嘆的雜交水稻卻在研究之初也曾遭受冷遇,袁隆平還給大學生講述了雜交水稻的試驗經歷。
“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水稻畝產只有500、600斤。有一天我在試驗田里看見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穗數特別大,后來我把它收入種子,種上去管理非常細致,可是到出穗的時候大失所望,所種植的1000多株,沒有一株像它的‘老子’那樣好。”
袁隆平當時很遺憾地坐在田埂上,突然想到只有雜種的后代才可能出現分離,這就證明了所發現“鶴立雞群”的優良稻種是一個天然的雜交稻。“這樣,就萌發了我要研究雜交稻的決心,從上世紀60年代,我就正式研究這個雜交稻。”
但是在那個年代傳統的觀點認為水稻、小麥等自花授粉植物是沒有雜交優勢的。因此,袁隆平的研究受到不少人的反對和諷刺。為了證明水稻具有雜種優勢,1972年夏袁隆平在湖南省農科院做了試驗。但結果不盡如人意,產量還比普通種略有減產,而稻草增加了將近7成,于是有人講風涼話,說“可惜人不吃草,如果要吃草的話,這個雜交稻就大有發展前途”。
雖然雜交水稻“初出茅廬”便遭受冷遇,但袁隆平卻表示,“從表面上看,我們這個試驗是失敗了,我們稻谷減產,增產稻草。但是從本質上講我的試驗是成功的,為什么?因為現在真正的焦點是水稻這個自花授粉作物究竟有沒有雜種優勢,我們現在是用試驗證明了,水稻具有強大的雜種優勢。至于這個優勢表現在稻谷上,還是稻草上,那是技術問題。因為經驗不足,配組不當,使優勢表現在稻草上了。我們可以通過改進技術,選擇優良品種,使其發揮在稻谷上,這是完全做得到的。”
袁隆平的觀點也得到了當時農科院領導的支持,使雜交水稻試驗得以繼續下去,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的體會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應該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袁隆平表示。
成功的秘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經常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其實談不上什么秘訣,我的體會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八個字。”袁隆平說。
袁隆平認為,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在知識方面,不一定要是博古通今的學問家,但除了要對自己從事的專業很熟悉外,還應掌握一些相關領域的知識,以開闊視野。要了解最新發展動態,并具備能夠閱讀外文資料的能力。他贊成標新立異,但要避免盲目性,以免鉆牛角尖,走進死胡同。
“其次,要腳踏實地地苦干。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苦干。我培養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試驗田,這是起碼的。書本知識和電腦技術都很重要,但是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里也種不出水稻來。”袁隆平說。
有了知識和苦干,袁隆平認為靈感也必不可少。在他看來靈感是知識、經驗、思索和孜孜追求綜合在一起的升華產物,它往往在外來因素刺激下突然產生,靈感在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中,具有幾乎相等的重要作用。袁隆平列舉當年發現“鶴立雞群”的稻株的例子,“忽然”間產生它是“天然雜交稻”念頭,就是一種靈感。但這靈感是我多年來不停地搜索和思考的結果。如果沒有思考,這高的高、矮的矮的“特殊”稻株就只會被認作是一堆廢品。
有人認為袁隆平的發現只是靠運氣。“依我看,這里有運氣的成分,但絕對不是只靠運氣。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要做個有心人,還要有專業知識儲備,這樣才能慧眼識珠。否則‘即使身在寶山,也不見得能夠識得出。’”袁隆平表示。(王菡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