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小麥育種專家、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趙瑜
在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校外實訓基地豆村農場里,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相貌普通,穿著樸素,一眼看上去和當地的農民沒有什么區別,他就是小麥育種專家、研究員趙瑜。半個世紀的歲月,他和自己培育的種子一樣,把根扎在土地里;和種子一樣堅強生長,默默無聞;也和種子一樣,到了秋天,捧出沉甸甸的果實。
今年7月1日,建黨90周年紀念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平坦寬闊的大操場上,滿頭銀發、年過七旬的趙瑜,在兩萬余名師生的掌聲中,走上主席臺,接受學院黨委的表彰和2萬元現金獎勵。50多年來,他鐘情小麥育種事業,含辛茹苦,辛勤耕耘,先后培育出“武農”系列5個小麥品種,在陜西和黃淮麥區其他幾個省大面積推廣,累計達6000多萬畝,惠及無數農民。
趙老與陜西楊凌結緣,其實有很多偶然的故事。
成為豆村農場的“常駐代表”
1959年,即將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的趙瑜,作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放棄留在條件優越的大城市,回到條件艱苦的農村。趙瑜本想回甘肅老家,可當時西北區分配名額很少。于是,他在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兩個字:陜西。
畢業后,趙瑜來到了一所名不見經傳的中專學校---武功農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編者注)。
當時的中專學校一般不搞科研,趙瑜就先教課。雖然每周的課程排得滿滿當當,還兼著班主任,但趙瑜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育種。于是,他結合教遺傳育種課,利用教研組僅有的農作物標本地和育種實驗室一些簡單的儀器設備,從零起步,悄悄搞起了小麥育種。當時,趙瑜把自己的宿舍變成了種子室,箱子里裝的、墻上掛的,都是育種材料。
5年后的春天,陜西省在扶風縣為學校劃撥了教學試驗基地---豆村農場。趙瑜急不可耐地帶了一個班的學生前去。
站在暖暖的春風里,趙瑜隱隱覺得:這里,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那個地方,那個能讓夢想生長的地方。
同來的老師們都回了學校,趙瑜卻執拗地留了下來,吃在農場,住在農場,在農場辦公、搞科研、做試驗。他暗下決心:今后,就在這里扎根!
趙瑜的執著,最終贏得了學校的支持。他如愿以償,成了學校在豆村農場的“常駐代表”,而且一駐就是50年!參加工作后的第九年,趙瑜培育的旱地小麥新品種---“武農132”在豆村農場橫空出世。因為比原有品種增產顯著、種植效果突出而得到專家和農民群眾的肯定,很快推廣開來,一時成為關中塬區和山區的小麥主栽品種,還推廣到河南、山西、江蘇、安徽、甘肅等小麥種植區。
不求做官只愿安心育種
1983年,依舊整天和種子較勁兒的趙瑜面對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他進行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選擇。
當時,正值學校領導班子新老交替的當口。當時的校黨委書記馬伯援找到趙瑜說:你是北京農業大學的高才生,有科研成果,群眾口碑又好,希望你能擔任學校領導。趙瑜一面對領導的認可和肯定感到欣喜,一面又露出些許煩惱。他對馬書記說:“我的志向是搞小麥育種,如果想搞行政,當年就不會自愿放棄大城市省級機關優越的工作生活環境來農校了。”
馬書記不甘心,又找到學校主管上級省農業廳分管人事的副廳長來農場約趙瑜談話。這一次,趙瑜又找出一堆說辭:“我理解領導的提拔重用之意,可我為了育種,艱辛奮斗了20多年,又有幸育出了品種,研究課題也被列入省上計劃,所以怎么也不能就此放下。”
對很多人來說求之不得的機遇,就這樣被趙瑜“浪費”了。
做官的機會可以“浪費”,可有些東西趙瑜卻不愿浪費。女兒趙存芳說:“我爸平時連件好衣服也不買,更不讓我們這些兒女給他買。他身上常常就是那幾件普通衣服,洗洗換換。我媽常對我們說:你爸是‘老虎下山一張皮’。”
雖然在生活上不講究,但在育種上,趙瑜卻常常絞盡腦汁。
幾十年如一日撐起學校產學研一片天
2005年,趙瑜偶然得知一家面粉企業從國外購進一批優質小麥,頓時來了興趣:說不定這批優質小麥中可以挑出少許,作為雜交親本材料!
“進口優質小麥都是經過處理的,不發芽。”該廠技術人員的一句話,給趙瑜高漲的熱情澆上了一盆涼水。趙瑜卻不死心,心想:雖然出口國做了處理,但這么大的量,難免有“漏網之魚”。看到趙瑜的執著,好心的技術人員特地從這批進口優質小麥中拿出2.5公斤,送給了他。
為了做發芽試驗,趙瑜想了個妙招:像生豆芽一樣在被窩里催芽!一天,兩天,三天,五天……到了第八天,奇跡出現了!趙瑜終于發現了8粒胚芽萌動的麥粒。他如獲至寶,迅速將這8粒“寶貝”種在花盆中,放在溫室里,像照料花一樣照料小苗,待分蘗和長出永久根后,再把它們移栽到試驗地。
已故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院士曾說:育種家都把自己選育的品種看做自己的“娃”。
趙瑜有8個孩子,其中3個孩子姓趙,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另外5個“孩子”姓武,武功的“武”,分別叫“武農132”、“武農99”、“武農113”、“武農148”、“武農986”---都是他選育的小麥品種。姓武的孩子都是他親手培育的種子。
大約每隔10年,趙瑜就有一個小麥新品種問世,這在小麥育種界是不多見的。1996年,到了退休年齡的他給上級領導寫信要求繼續留在農場搞育種研究,因為“種下的種子剛剛發芽,放下太可惜”。
今年6月2日,由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和陜西巨良種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優質強筋小麥武農986品種觀摩會,“武農986”集優質、高產、抗倒、抗病、廣適于一體,農民可從增產和優質優價增值中增加收入,將全面提升小麥綜合生產能力。 在這次觀摩會上,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曹毓剛滿臉笑容,他緊緊握著趙瑜的手對來賓說,趙老可是我們學校的一寶啊!他幾十年如一日,撐起了我們學校產學研的一片天!造福農民、造福后代子孫! (通訊員 孫文生 高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