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最近不少農民朋友來電話反映他們地里的小麥葉片發黃,葉尖或整個葉片枯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另據報道,我國近段時間多省市旱情嚴重,那么小麥葉片發黃是不是都和干旱有關?
專家:這要具體分析。我們說冬季是冬小麥生長緩慢,身體比較虛弱的時期。小麥葉片特別是下部葉片經常出現發黃、干枯的現象,一直到返青期都會發生。甚至不斷加重。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先說低溫、土壤干旱、大風和霜凍等氣象因素所造成的黃葉。這種黃葉出現時間往往和天氣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范圍也往往很大,整塊田表現比較一致。這在北方麥區年年都有,甚至冬前地上部分全部干枯也屬正常。南方麥田則往往在寒流、大風過后才出現。經檢查心葉和根都很正常,情況也不一定再發展。這種黃葉是生理性的,一般不用防治;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可以追施速效肥料,促進生長。
第二類因素是土壤缺肥,包括氮、磷、鉀、鈣等。缺乏氮素營養的植株整體黃瘦,生長緩慢。不難理解,緩解這種黃葉的辦法就是追肥灌水,缺什么補什么。
再一種因素就是土壤板結、淹水、漬澇、鹽堿害、有毒物質等,所有能夠影響根系生長甚至造成部分根系死亡的因素都可以造成黃葉。近年來還經常出現使用藥劑,特別是除草劑過量或方法不當和秸稈還田粉碎不細、分散不均,架空根系造成的黃葉。對策當然就是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提倡精耕細作和規范用藥技術等等。
最后一大類因素就是病蟲害了。
先說蟲害,他們都是在地下活動的,統稱地下害蟲,如螻蛄、蠐螬、金針蟲等。通過挖土掘根,可以看到他們咬食根或莖基部的痕跡,也可以直接抓到蟲子。防治的辦法是藥劑拌種和土壤處理。可用的藥劑如辛硫磷、毒死蜱等。
病害主要有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3種。他們都是真菌病害,發生初期都能表現黃葉,但病斑發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狀有所不同。紋枯病主要危害葉鞘,形成像云彩一樣的斑點(比較大),并且從下往上擴展,顏色稍淡;全蝕病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根部,典型的病斑是發生在莖基部,顏色很深,很像黑膏藥,葉鞘上也會形成病斑,但不會向上擴展;根腐病只發生在根部,變褐腐爛。根據以上特征可以大體區分3種病害。他們都是依靠土壤傳播的病害,所以消滅病殘體、使用腐熟肥料以及藥劑拌種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井崗霉素是防治紋枯病的特效藥,戊唑醇、丙環唑可以兼治這3種病害。藥劑防治強調早治,田間發病初期及時噴藥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藥液一定要打到莖基部并部分滲入土壤。為此,每畝噴藥液要達到60-100斤。(三農在線 肖悅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