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省科技廳
甘薯、馬鈴薯可作為糧、飼、經多用途作物,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時期,四川省大力組織實施薯類育種攻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取得多項突破。一是育成通過審定的甘薯新品種9個、馬鈴薯新品種11個,川芋早、川芋10號、川涼薯1號等馬鈴薯已被列入2011年省農業主導品種,基本扭轉了省馬鈴薯引進品種占主導地位的局面;二是燃料乙醇和加工專用甘薯“西成薯007”通過了國家鑒定,這是省內唯一一個通過國家鑒定的甘薯品種;三是育成了省內首個紫肉甘薯“南紫薯008”、首個高胡蘿卜素甘薯“南薯010”;四是新品種推廣應用達100%,“十五”育成的甘薯、馬鈴薯累計推廣868萬畝和230萬畝,“十一五”育成的甘薯、馬鈴薯推廣在70萬畝和150萬畝以上。
---技術鏈與產業鏈融合不斷加快。一是率先在國內將馬鈴薯生產與產后加工、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有機結合,構建技術鏈,支撐延長馬鈴薯產業鏈,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融合;二是研制并大面積應用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使均產增加15%、農藥用量減少40%;三是通過優化馬鈴薯系列脫毒快繁技術,使繁殖效率提高60%、成本降低35%;四是完善了種薯繁育體系,平均增產40%左右,為種薯產業化提供了技術保證。
---商品化育種運行機制逐步深化。一是引導成立了“四川甘薯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協作組”,向南充、資陽、內江、宜賓、遂寧、眉山、綿陽、廣安等協作組單位發放種薯繁育補貼、示范試驗工作經費與獎金,構建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新途徑;二是與中石油西南分公司、中糧集團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劍南春集團公司等共建燃料乙醇甘薯原料基地,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持,探索甘薯產業化新模式;三是與通江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涼山科興薯業等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標準化、規模化種薯供應基地,探索無性繁殖作物商品化供種新機制。(四川省科技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