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河西走廊,連片玉米田褪去青紗,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清甜。9月8日上午,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堿灘鎮普家莊村的農場田間格外熱鬧,21臺“巨明機械”標識的制種玉米收獲機整齊列陣,“巨明紅”機身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備受矚目的全省制種玉米收獲機熟化樣機投放及現場演示活動在“黃金育種基地”舉行。
“演示開始!”隨著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孟養榮宣布,一臺臺收獲機緩緩駛入玉米地:前端摘穗板上下浮動,錯刀式柔性分離莖稈與果穗,剝皮系統漸變式褪去果穗外皮——短短幾分鐘,無損的金黃果穗便源源不斷落入收集倉,實現了制種玉米摘穗與剝皮作業的一次性完成。經現場專業人員測定,其機收損失率僅為2.03%,完全符合預期標準。這場“科技賦能豐收”的現場演示,標志著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旗下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攻關的“制種玉米專用收獲裝備”,正式在甘肅省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
創新成果的背后,離不開項目團隊孜孜不倦的探索與鉆研。作為全國制種玉米核心產區,甘肅每年貢獻全國50%以上的玉米種子供應量,但其收獲環節長期受困于技術難題——普通機械易損傷種子胚芽、收獲窗口期短、勞動力成本高,讓種植戶“豐產不豐收”的擔憂加劇。自2024年三方啟動產學研協同合作以來,專項研發團隊錨定制種產業“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痛點,深入河西走廊制種基地調研,歷經多輪數據采集和分析,反復田間測試與技術迭代,聚焦“低損、高效”兩大核心需求,終于攻克制種玉米收獲環節的“卡脖子”癥結,為我國制種玉米的機械化收獲注入硬核科技動力。經實踐驗證,該款專用收獲裝備帶來的產業實效讓種植戶直呼“解渴”:對比傳統人工收獲,機械作業畝均成本僅120元,畝均節約成本210元,節本幅度超60%;作業效率較人工提升15-20倍,可精準搶抓收獲窗口期;同時能減少收獲過程中的種子損耗,助力種植戶實現5%以上的增產。按甘肅50%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采用該技術測算,每年可帶動全省制種產業節本增效3310萬元以上,真正將“科技紅利”轉化為農戶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主辦方為張掖市六縣區農機中心主任發放機具投放牌匾,并交付收獲機鑰匙模型——這意味著首批專用收獲裝備已正式“交棒”,凝聚著科技智慧與研發心血的“鋼鐵戰隊”將陸續奔赴各試驗區,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性能測試。同步舉行了合作簽約與機具投放儀式: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與甘肅河西吉峰農機有限公司簽署制種玉米機械化戰略合作協議,為后續裝備推廣搭建渠道支撐。“不僅要把機器送下去,更要把服務做到位!”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亮介紹,目前公司已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進駐甘肅各縣(區),同步推進設備調試、操作培訓與售后維修服務,確保每一臺裝備都能“開得穩、用得好、效率高”。
“本次活動是我省加快補齊種業裝備短板的一個標志性活動,也是近期農業農村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機創新產品中試驗證和熟化應用的意見》的一個具體落實措施。”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介紹說。從田間演示的陣陣掌聲,到種植戶算起的“增收賬”,這場發生在河西走廊的農機投放活動,勾勒出“產學研用協同、科技賦能種業”的新圖景。隨著更多“巨明造”農機扎根甘肅,河西走廊這一“黃金育種基地”將釋放更強產能,制種玉米產業將迎來高效、智能、綠色的機械化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