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與種業管理處了解到,今年該區引黃灌區、揚黃灌區和南部山區三大生態區的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示范區玉米大面積單產水平取得了新突破,整體同比提升5%~8%。
“我們聯合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銀川試驗站,邀請區內外專家對今年聯合創建的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進行了現場實收測產,引黃灌區的沙坡頭區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百畝田’平均畝產達到1295.69公斤,‘千畝方’平均畝產達到1163.46公斤,‘萬畝片’平均畝產達到1154.23公斤;揚黃灌區的同心縣‘百畝田’平均畝產達到1251.43公斤,‘千畝方’平均畝產達到1245.65公斤,‘萬畝片’平均畝產達到1151.14公斤;南部山區的彭陽縣‘百畝田’平均畝產達到929.79公斤,‘千畝方’平均畝產達到858.50公斤,‘萬畝片’平均畝產達到738.85公斤。引黃灌區、揚黃灌區、南部山區三個不同生態區均創造了玉米‘百畝、千畝、萬畝’三個層次的大面積單產紀錄”。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以來,寧夏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制約全區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中存在的耐密抗倒宜機收品種短缺、種植密度偏低、出苗整齊度不高、水肥管理粗放等問題,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少昆團隊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大力推廣耐密高產品種,集成熟化導航精播、滴水齊苗、合理密植、化學控旺、“一噴多促”等關鍵技術落地見效,玉米單產實現大面積、多層次突破。
“今年我區加大高產耐密新品種引進篩選力度,鑒選出先玉1483、先玉1611等一批適宜高密度種植的優良品種,并配套應用導航精播、滴水齊苗關鍵技術,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區出苗率較常規播種方式提高8%以上,且出苗整齊度提高了15%~20%。通過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全區玉米播種密度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500~1000株,結合化學控旺防止倒伏,將玉米莖基部3至5節間的長度縮短了3厘米至5厘米,穗位高度控制在1.4米以下,田間倒伏率降低了6.1%。正是這一整套關鍵技術到位率的大幅提升助力了我區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糧油作物科技術人員說。
在推進單產提升過程中,各地還建立了“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三級示范體系。這一體系按照不同規模梯度推進,其中“百畝田”作為核心技術攻關區,重點驗證新品種、新技術;“千畝方”作為核心示范區,展示技術集成效果;“萬畝片”代表輻射帶動區,推動技術大面積應用。“通過這種梯度示范模式,有效帶動了4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和8個示范縣關鍵技術標準化程度以及到位率的大幅提升。”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的集成熟化,優化關鍵技術參數,推動“示范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助力全區玉米實現均衡增產、穩產高產。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