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孫興明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澎)近日,中國農業大學系列旱稻新品種現場觀摩暨旱作稻業發展研討會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召開,現場展示了“中農大4號”“中農大5號”等旱稻新品種。120多名來自安徽、湖北、云南、海南、寧夏等省(區)的專家、企業和種植戶代表參加觀摩活動和研討會,對我國旱稻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積極建言獻策。與會專家對新型旱稻的整體表現給予充分肯定,并對未來新品種培育、配套栽培技術和專用農機裝備及除草劑提出建議。
傳統的旱稻種植也是稻作生產方式之一,旱稻曾經在我國云貴高原、黃淮海地區種植,對國家主糧安全發揮了一定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常規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新型旱稻品種異軍突起。與傳統旱稻相比,新型旱稻的產量和品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旱作模式下實現了豐產與優質的雙重目標。
旱稻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自超介紹,中國農業大學近年來培育出的“中農大”系列旱稻新品種,具有“抗旱耐澇、高產穩產易栽培”的特點,是低洼易澇地的“先鋒作物”,新型旱稻具備“不與旱糧爭地,不與水稻搶田”的優勢。
在方城縣獨樹鎮平原村的旱稻種植基地內,旱稻種植戶代表、南陽方城萌福家庭農場負責人孫秀芝介紹了種植經驗:“今年是第一年,種植了40余畝‘中農大4號’,直播種植省時省力,整個種植季只澆一次水,但植株長勢非常喜人。現場經專家組估產,預計今年畝產能夠突破600公斤。”
河南省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南省水稻產業體系崗位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俊周表示,“中農大”系列旱稻實現了旱作條件下的高產,河南省的成功示范將加快推動旱作稻業在整個黃淮海地區的發展,長遠看來將促進我國農作物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會上,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種子集團和荃銀高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希望通過科企合作的模式,全方位推進新型旱稻品種培育、配套栽培技術研發與市場推廣。
據了解,“中農大”系列旱稻新品種由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李自超教授歷時10余年培育而成,兼具了抗旱、高產的優點。在山坡地、旱作田和低洼易澇地,采取“旱種旱管”模式,均實現畝產500公斤以上。由于新型旱稻具有“抗旱耐澇保豐收、高產優質易栽培”的特點,可以作為黃淮海地區低洼易澇地的“先鋒作物”,有效應對因干旱、洪澇交替發生而帶來的糧食生產隱患,具備了獨特的發展空間和極大的發展潛力。
觀摩會由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南陽市科學院、中國種子集團和荃銀高科等單位組織召開,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心和南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