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國之大者”的根基所在。它于春華秋實的靜默輪轉中,攥緊的是國家飯碗的底氣,主宰著盛世炊煙的安危。這枚小小的“農業芯片”,編碼著一個民族深沉的生命力與未雨綢繆的遠見。本次展覽以“種子”為主線,以藝術融合科普的方式,設置微距鏡頭里的農業芯片—種子微距攝影、種子銀行—實物種子展示、跨界藝術創作、種業科學家心聲、南繁詩篇、社教活動等內容單元,邀請公眾一同閱讀一首關于種子的壯麗“大地詩篇”。
作為本次展覽的亮點,展出的110多張種子微距攝影作品的資源主要來自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入駐單位保存的種質資源庫。水稻、玉米、大豆……當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種子以微距攝影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揭開的是種子熟悉又陌生的微觀世界。
本次展覽還邀請了30多位來自插畫、裝置、陶藝、潮玩領域的藝術家,圍繞著“大地上的詩篇”這一主題展開藝術創作,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詮釋種子與人類的深厚情感聯結。此外,展覽還設置了種子科普知識區,聯合“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在線上線下均設置了“豐收答題 等你挑戰”互動專區,題目內容以本次展覽和“三農”科普知識為主,所有題目同步錄入強國題庫;聯合隆平高科,在展覽現場設置了農業產品試吃體驗專區。而展覽現場的農業科學家的舊物陳列與院士心聲分享等內容,通過真實物件與語言溫度,讓觀眾近距離感受科技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我們試圖通過本次展覽,以藝術融合科普的方式,叩響這生命起點的門扉,并將其命名為‘大地上的詩篇’。這詩篇,是雙重的奏鳴曲:一重,是由中華數千年農耕文明寫就的‘生活之詩’;另一重,是由一代又一代農業科學家寫就的‘科研之詩’。”中國農業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展覽期間還將通過舉辦圓桌沙龍等社教活動,邀請公眾走進種子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