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墾中墾玉公司提高制種智能化水平
九月的張掖,祁連山麓的秋風裹挾著草木的清甜,掠過位于張掖市甘州區甘肅農墾亞盛種業中墾玉公司的2萬畝制種玉米田。放眼望去,制種玉米基地如被精心熨燙的黃綠相間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向祁連山余脈。在這里,正上演著一場科技賦能與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走進堿灘鎮二壩村的制種玉米基地,一人多高的玉米植株在陽光下舒展葉片,正值籽粒灌漿的關鍵期,沉甸甸的果穗在葉間微微下墜,青綠的苞葉鼓脹如孕,指尖輕觸便能感受到葉內籽粒正鉚足勁生長,膜下的智能滴灌帶如細密的血管,按“需求清單”把定制化水肥緩緩注入根系周圍。
“生產基地精細化管理、統一水肥一體化方案及供應、植保健康護理方案統一實施,避免了傳統大水漫灌可能造成的土壤板結、根系窒息或肥料灼傷等問題,保護了作物根系生長環境,1畝地能降本百十來塊。”中墾玉種業基地技術員指向地頭的覆膜滴灌管道說道。
這片2萬畝的“綠毯”,扎根于張掖國家級制種玉米核心區的“黃金緯度帶”:海拔1300米到1600米,晝夜溫差大、光照足,成了制種玉米的天然溫床。“從早熟到晚熟品種都能種,全國各地合作企業的代繁品種,在咱這兒都能找到適配的‘小氣候’。”技術人員蹲在田埂邊撥開一株健壯的玉米稈說。
在育種站里,智能監測屏跳動著生機。甘肅農墾亞盛種業中墾玉公司負責人雷金宏指著一株玉米說:“我們育種站占地180畝,配套智能排灌、蟲情檢測、墑情檢測等現代化設施設備,是省級品種展示評價基地,承接了不少國家任務,有德華聯合體區試和新絲路國家級聯合體區域試驗等都設點于此,每年幾十撥客戶和觀摩團來考察。”
走進張掖國家玉米種子產業園加工廠,車間內機器轟鳴卻不見雜亂,金黃的玉米果穗在傳送帶上有序流轉,上演著一粒種子從田間到包裝的“全程智能蛻變”。
從入口門房到地磅房,配套設施與生產車間的無縫銜接,寬敞的廠區道路將各環節串聯成一條“不落地”的生產鏈。在揀穗剝皮車間,4臺玉米剝皮機是當之無愧的“快手能手”。剛從田間運來的帶苞葉玉米果穗一送上傳送帶,機器便精準剝離外葉,眨眼間就露出飽滿的果粒,每分鐘處理量堪比20名熟練工人手工操作,還能最大程度避免果穗破損;隔壁烘干車間的1200噸/批次的烘干線,采用了“基于互聯網+智能烘干控制系統”——50噸容量的單倉如同“定制烤箱”,前不久一批含水率超28%的果穗,技術員僅在中控室輕點鼠標,就為其設定了專屬烘干參數,通過天然氣熱風循環技術,最終讓果穗水分精準控制在13%的優質標準,比傳統烘干效率提升近三成。
順著生產線往前走,脫粒車間的美國AEC先進脫粒機以50噸/小時的速度高效運轉,籽粒經初級精選、比重、色選分級后,進入包衣機穿上“防護衣”,最后在全自動裝袋碼垛生產線完成“變身”——袋裝種子整齊碼放在托盤上,全程無需人工接觸,15噸/小時的包裝速度讓“新鮮種子”快速走向市場。
“這條生產線智能化程度高,生產效率處在同行業先進水平!”雷金宏介紹,生產規模為玉米鮮果穗年產能3萬畝,還拉動了張掖3萬畝優質玉米制種基地發展。如今,公司已形成成熟的“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模式,當地農戶只需標準化種植、精細化管理,就能讓自家玉米果穗“直通”這條現代化生產線,享受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的紅利,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全程機械化和種子不落地。
甘肅農墾亞盛種業中墾玉公司同張掖市甘州區政府深度企地融合發展,共同在帶動農民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及提升“張掖玉米種子”影響力方面發揮了明顯的引領作用。
作為國企,公司始終以“糧食安全”為己任,通過“育繁推服”一體化,從機械轟鳴的田野到智能高效的車間,從進口設備與國產設施的優化組合,到三層工藝的精準控制,展現出科技賦能種業、保障糧食安全的生動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