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強 來源:【臨安新聞網】
催芽時間只需15小時,發芽率95%

農民試用小旋耕機。記者 黃丁寧 攝
“種子催芽,一定要掌控好溫度和濕度,還要把握好催芽時長……育秧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證大規模、集約化育秧質量。”近日,由市農機管理總站新引進的我市第一臺水稻種子發芽器,落戶太陽鎮高拔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來自全市各鎮(街道)的農機管理員、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和種糧大戶齊聚一堂,觀看了水稻種子發芽器的試用情況。
這是一個外箱看似大箱子的設備,長1.9米、寬1.25米、高2.4米,分別由水管和電線連接相關儀表,只要按下外面的不同按鈕,里面就會產生熱氣和水汽。在箱子的門上,還開有個大大的窺視窗,通過窺視窗便能看見里面有9層架子,在架子上擱放著濕漉漉的水稻種子,把種子拿出來一看,發現這些種子上都已經“破胸露白”了,原來是種子發芽了。
據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發芽器是智能控制設定的,能夠按照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和濕度來進行調節,具有發芽率高、催芽時間短、均勻整齊度好等優點。“傳統的催芽方式,都需要三四天,發芽率一般在75%左右,如果用機器催芽,則能提高到95%,而且催芽時間也只需要15個小時就足夠了。”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發芽器操作簡便,工作效率高,一臺發芽器一次性便能容納1000斤濕稻谷,能夠及時滿足種糧大戶的育秧需求。
水稻機械插秧的關鍵是育秧。如何保證大面積、集約化的育秧質量,種子的催芽是基礎。清涼峰鎮裕農合作社的種糧大戶陳遠景對此深有感觸。
“以前水稻種子催芽要靠‘天’,溫度、濕度非常難掌控,而且在時間長短、溫度高低不同情況下,會造成所催發的秧苗生長速度上參差不齊,高矮、粗細不一,給插秧機供秧帶來了諸多不便,所以漏插率一直非常高,還需要人工補插,要是種子催芽期遇上了陰雨寒冷天氣,還會導致種子發霉腐爛。但看了機器催芽之后,溫度、濕度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這樣會讓秧苗比較整齊勻稱,有利于機插秧的大面積推廣。還有,也就無需再擔心天氣的因素了。”陳遠景說,去年,得益于農機的使用,自己的水稻畝產比2009年提高了100斤,還為他節省了不少的人工成本費用。今年他還要繼續購置一批農機設備,其中之一便是購置1臺水稻種子發芽器。
據市農機管理總站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機插秧面積已經從2008年的1005畝發展到去年的10110畝,水稻種子發芽器的引進,是我市糧食生產機械化中又一項新技術注入,將有助于機插秧農機和技術的推廣,為糧食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發展再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