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省農科院水稻所承擔的遼寧中部平原水稻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項目舉辦全國科普月暨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會,來自省農科院水稻所、沈陽市蘇家屯區科協、蘇家屯區農業農村局、蘇家屯區工信局、蘇家屯區氣象局、蘇家屯區區屬各街道主管農業領導、水稻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代表40余人參加。
觀摩會上,省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李躍東研究員首先向參會人員介紹了位于沈陽市蘇家屯區啟亮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的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的整體情況,包括基地規模、示范品種數量、技術集成情況等。隨后對示范基地展示的26個雜交粳稻新品種、13個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及15個優質香型高食味水稻新品種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適宜地區等進行了詳細講解。這些品種各具特色,是省內主要育種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基本代表了遼寧省水稻育種的最高水平。其中雜交粳稻新品種遼優2868、遼優76產量優勢明顯,畝產超過750公斤,將成為遼寧中晚熟稻區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的主力軍;新品種遼粳2026、遼粳742高產抗病、綜合性狀好,被參觀稻農一致看好,紛紛表示明年要試種示范;優質高食味品種遼粳香1號、鹽粳682、鹽粳476等米質優、香氣濃郁、食味突出,是廣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米業公司開發優質米的理想品種。
在示范基地的水稻高產栽培示范田,李躍東重點介紹了水稻機械化寬窄行密植、缽育機插、密播乳苗等3項栽培新技術的應用情況。水稻機械化寬窄行技術將傳統機插秧行間等距調整為“寬行-窄行”間距插秧方式,形成縱向大小壟的方式,利用邊際優勢的增產原理,可改善植株間通風、透光度,增加葉面積指數,延長葉片壽命,加速干物質積累,從而達到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目的。缽育機插將秧苗按一定行穴距近乎無植傷的均勻有序移栽于大田,實現了缽苗機械化、有序化、精確化栽插。秧苗分布均勻、根系入土深度適宜、直立苗比例可接近100%。密播乳苗主要通過增加播種密度(每盤播種量175g)、離乳期(2.5葉齡左右)移栽、縮短育秧時間、提高單盤取秧次數、減少機插秧盤數量,是實現機插秧用工量減少和作業效率顯著提高的育秧生產新模式。上述3項技術在示范區應用成效顯著,并得到了參觀農戶的認同。最后專家團隊與參會的水稻種植大戶進行了深入交流,認真仔細解答了農戶提出的本年度水稻生產上存在的技術問題。
本次活動的舉辦是省農科院水稻所支持2025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和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一項科普行動,同時對蘇家屯水稻產業發展、技術升級和稻米品牌建設必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遼寧日報記者 胡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