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據全國農技中心會同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專家分析預測,2011年全國玉米重大病蟲害中等程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10.3億畝次,同比增加5%。其中,蟲害發生7.5億畝次,同比增加4.5%;病害發生2.8億畝次,同比增加8.5%。玉米螟在東北大部地區呈偏重至大發生態勢,玉米地下害蟲、蚜蟲、葉螨在部分地區偏重發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有普遍流行的潛在威脅,雙斑螢葉甲和玉米粗縮病在部分地區呈加重為害趨勢。 一、發生趨勢 (一)玉米蟲害 玉米螟發生3.4億畝次。其中,一代玉米螟在東北偏重至大發生,華北北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1.5億畝;二代玉米螟在東北南部偏重發生,西南南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1.1億畝;三代玉米螟在黃淮海夏玉米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0.8億畝。地下害蟲在東北大部偏重發生,華北南部、西北東部、西南大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9000萬畝。蚜蟲在華北北部偏重發生,全國發生6500萬畝。棉鈴蟲在黃淮海夏玉米區、西北大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5000萬畝。粘蟲在東北和西南局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4500萬畝。薊馬在黃淮海夏玉米區中等至偏重發生,全國發生3500萬畝。葉螨在華北北部偏重發生,西北中等發生,全國發生3000萬畝。雙斑螢葉甲在西北、華北等地區繼續呈加重發生趨勢,全國發生2000萬畝。 (二)玉米病害 大斑病在北方春玉米區和西南大部中等發生,黑龍江等地偏重發生,小斑病在黃淮海地區中等發生,兩病全國發生9500萬畝。絲黑穗病在東北大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3000萬畝。褐斑病在黃淮大部中等發生,全國發生2800萬畝。紋枯病在西南地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2000萬畝。粗縮病在黃淮中南部中等至偏重發生,全國發生1700萬畝。近幾年發生的矮化病(初步鑒定由線蟲引起)在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中等程度發生。 二、預測依據 (一)東北主產區病蟲基數較高 據各地冬前調查玉米螟平均百稈活蟲數,與常年相比,吉林、黑龍江、江蘇分別偏高53.6%、37.3%和45.2%,云南、河南、遼寧、湖北、陜西、山東偏高8.9%-27.1%,安徽偏高1.8%;寧夏偏低60.3%,華北、西北和其他西南10個省份偏低12.1%-36.4%。此外,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絲黑穗病等病害在全國大部地區連年發生,田間菌源充足。 (二)種植制度對病蟲害發生有利 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各地主栽品種抗病蟲性普遍較差,品種布局單一,有利于病蟲發生為害。東北春玉米多年大面積連作,黃淮海主產區實行小麥-玉米兩熟制、玉米-棉花套作和春、夏玉米混作,各地普遍采取密植、免耕、秸稈還田、高肥水管理和機械跨區作業等措施,均有利于玉米病蟲源積累、傳播擴散和輾轉為害,加重病蟲發生。 (三)氣象條件對病蟲害發生較為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1年春季,東北東部和南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西南中西部、新疆北部降水較常年偏多,氣溫較常年偏高,有利于該地區玉米螟的化蛹和羽化。夏季,主要多雨區位于華南至江南南部、長江中下游至黃河下游地區,有利于該地區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的發生為害;黃河流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偏少,對玉米螟發生不利,但有利于蚜蟲、棉鈴蟲、葉螨、雙斑螢葉甲等喜旱害蟲的發生。 (四)近年玉米重大病蟲在部分地區處于重發態勢 玉米螟、地下害蟲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絲黑穗病在東北大部地區持續重發;粘蟲、蚜蟲、棉鈴蟲、葉螨、雙斑螢葉甲等害蟲,遇有適宜的玉米生育期和氣候條件,局部暴發為害的現象時有發生;玉米粗縮病近年在黃淮地區加重發生態勢明顯。在玉米種植制度、品種布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如氣候條件無明顯不利影響,部分地區玉米重大病蟲重發態勢仍將延續。(病蟲害測報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