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婷婷
當前,我省玉米豫北處于乳熟末期到蠟熟初期階段,豫南處于蠟熟中期階段,均是產量形成關鍵期。據氣象部門預測預報,9月3日—8日,我省黃河以南大部有中到大雨,中西部、南部局部有暴雨,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8—9級)等強對流天氣。
針對此次降水過程,9月3日,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與栽培室主任喬江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降水過程利于緩解西南部、南部局部土壤缺墑,但需防范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引發的低洼農田澇漬和玉米倒伏等災害風險。
喬江方指出,今年我省玉米前期受到高溫干旱影響,進入灌漿期,又遭遇連日陰雨天氣,玉米密植群體受到澇漬寡照、養分競爭、氣體競爭和光熱競爭的多重脅迫,造成玉米穗位以下葉片早衰、光合物質生產能力受阻、莖腐病大發生、莖稈倒伏、后期穗粒腐病加重等情況,使粒重下降,影響產量。
針對短時強降雨可能造成的田間積水,喬江方提醒種植戶,要注意排澇降漬、增強營養。在降雨結束后,第一時間排除田間積水,減少澇漬對玉米根系的傷害。常規田塊可每畝增施尿素10公斤,具備滴灌水肥一體化設備的田塊,排水后利用滴灌設施灌入氮肥(3個純氮),預防玉米中后期早衰,保障光合物質生產能力。
降雨過后的高溫高濕環境極易加重病蟲害發生,喬江方強調,要加強“一噴多促”,優化中后期健康玉米群體。今年玉米田中后期的主要蟲害為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甜菜夜蛾等,可噴施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或高氯氟甲維鹽;主要病害是莖腐病,發病初期噴施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重點噴淋莖基部;葉面肥建議選用腐殖酸葉面肥(主要含黃腐酸)、生物菌肥,外加微量元素硼肥和鋅肥等;生長調節劑可選用蕓苔素內酯等,利于玉米雨后恢復與健康生長,延緩葉片衰老,增粒重、提單產。
“要拉長灌漿時間,適時收獲,提單產、優品質。”喬江方介紹說,今年我省豫南部分區域玉米播種時間偏早,最早的在5月27日,加之中期高溫熱害和中后期莖腐病為害,玉米存在早衰早熟情況,要注意防早衰、促灌漿,拉長灌漿時間,以顯著提高產量。
喬江方提出兩項關鍵措施,一是適時晚收。玉米苞葉干枯松散、籽粒變硬發亮、乳線消失、基部出現黑色層時為完熟期(生理成熟),此時是機收玉米果穗的最佳時期。二是籽粒機收。大田玉米生理成熟后,拉長站稈時間一周左右,籽粒含水率下降至25%,可實現籽粒機收。收獲后通過烘干晾曬等方式,籽粒含水率下降至14%時即可倉儲。通過實施晚收技術,不僅能提高玉米產量,還可顯著降低收儲過程中黃曲霉素產生,提高玉米籽粒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