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70%大豆都是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我們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吃轉基因食品!”日前,在江蘇省科協主辦的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轉基因作物安全及其產業化分論壇上,南京農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計劃”首席專家張天真教授稱,未來10年,轉基因作物、疫苗、飼料增長勢頭更為強勁。
從穿在身上的棉花,到吃到嘴里的食品,轉基因技術“無孔不入”。目前,江蘇市民的餐桌上,到底有多少是轉基因食品?它們安全嗎?轉基因主糧是否應該加快商業化?
我們每天都在“被轉基因”
番茄、馬鈴薯、棉花、玉米、大豆、油菜,轉基因食品從誕生之日起,就因出色的抗病性能和未被證實的生態風險,引發各界廣泛爭議。但爭議歸爭議,它們向餐桌前進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
“目前全球3/4大豆、1/2棉花、1/4玉米、1/5油菜的種植面積都是轉基因品種,2010年我國轉基因棉花已占到種植面積的80%以上。”張天真教授說,我國轉基因研究相繼在水稻、大豆、西紅柿等作物上實驗成功,一些轉基因作物已經投入商業化生產;國外轉基因大豆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國,豆油、豆腐、豆漿、豆奶粉、豆腐乳等都和大豆有關,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吃轉基因食品。
據介紹,我國對轉基因改良食品實行強制標識。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南京各大超市,盡管食用油產品大多數都標識了“轉基因”或“非轉基因”,但兩者在標識的地方和字號上大有不同。某品牌AE純香營養菜籽油瓶身上標的“非轉基因”大而醒目,而“轉基因菜籽”和“轉基因大豆”的標識均在配料欄中才能找到,消費者一般不會注意到。豆腐、豆漿等可能混入轉基因成分的食品,更難見到轉基因標識,番茄等蔬菜上也沒找到。
其實,“轉基因”食品標注無需遮遮掩掩。“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都是經過最嚴格的安全評定的,和普通食品一樣安全。”張天真強調。
江蘇尚未發現銷售轉基因大米
前不久,一則“福建省多部門聯合發文明令禁止銷售轉基因大米”的新聞,成了很多市民關注的話題。為何要禁止銷售?江蘇市面上有沒有轉基因大米?
“江蘇還沒有發現銷售轉基因大米。”張天真教授說,一種轉基因食品從實驗室走向餐桌,需要經過研究評估、品種安全認證、推廣生產等步驟。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評估就進行了10年,2009年8月,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了安全證書,但目前轉基因水稻品種未獲得商業化生產經營許可,也就意味著目前任何種子經營企業不得生產經銷轉基因稻種,農民不得種植轉基因水稻,加工企業也不得收購轉基因稻谷。
轉基因水稻何時商業化?有關專家指出:“由于轉基因水稻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還關系到人們的接受程度、輿論等,所以確定時間表比較難。”
對待轉基因要積極更要謹慎
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程順和特別強調說,作為主糧的(de)轉基(ji)因作物商(shang)業(ye)化種植首先(xian)要考慮(lv)人的(de)健康安全;同時要充分預(yu)見轉基(ji)因作物商(shang)業(ye)化種植帶來的(de)潛在風險,必(bi)須合(he)理(li)布局,趨利避害。
“基因轉入后需要多代篩選逐步完善,例如,以鄭麥9023為受體,得到一株沒有產生缺陷的9023,到種子公司第一年經營推廣至少需要8年時間。”程順和指出,轉基因作物如果不經過嚴格的生產實驗、安全評估,可能會對生產產生極大的危害。而目前直接針對轉基因作物品種的區域實驗、生產試驗、審定辦法尚未完善,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本文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許小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