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雜交棉特別是雜交抗蟲棉以其抗蟲、高產的優勢得到了廣大棉農的認可。但由于雜交棉種的價格是常規棉種的2~3倍,很多棉農為了節省棉花用種的費用,采用營養缽育苗移栽的方法種植棉花,各地在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使棉花能夠壯苗移栽、早生早發、早熟高產。但在生產實踐中,也有不少棉農在采用營養缽育苗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誤,其中備土備肥不合理的現象很突出,常導致棉花出現死苗、病苗或弱苗的問題,使棉苗不能及時移栽,貽誤季節,甚至難以確保計劃種植的面積。
據筆者在一些產棉鄉鎮調查,在營養缽土準備方面,有的棉農在冬季未備好苗床,春季快到育苗時臨時選擇床址,土壤沒有翻耕晾曬,床土未能充分熟化;有的棉農連年在同一塊地育苗,地表較肥沃的土壤越來越少;有的棉農在枯萎病較重的棉田育苗,土壤帶菌易擴散病害;有的苗床離大田較遠,移栽運輸費工誤時;有的苗床偏高或偏低,不利于排漬抗旱。在苗床肥料配制方面,有的棉農選用沒有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棉苗出土后,雜草很快相伴而生,造成草荒苗;有的棉農選用尿素作底肥,因尿素中含有縮二脲,很易爛種,導致棉花難以出苗;有的棉農過量施用復合肥或其他化肥,導致棉花出苗后缽土中肥料溶液濃度過高產生反滲透死苗,即使出苗十分整齊也會成片死苗。缽土與肥料配制的差異,常使棉苗的素質呈現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疏忽大意。
為此,在棉花生產上,應抓住冬季和早春時節,選好床址,備好苗床,活化缽土,配足營養,為棉花育苗移栽提早做好基礎性的工作。
首先,選好床址,保證育栽兩便。一是要背風向陽,排灌方便;二是要臨近移栽大田,運輸方便省工;三是每年要調換新址;四是土層要深厚,有機質含量較高。
其次,活化缽土,規范苗床。一要抓緊在冬季和早春翻整苗床土壤,使缽土充分熟化,同時兼滅雜草和越冬害蟲;二要按比例預留苗床,使用中缽(缽徑5厘米)育苗的,苗床與大田面積的比例為1∶30至1∶40;使用大缽(缽徑7~8厘米)育苗的,苗床與大田的比例為1∶20至1∶25;三要按標準留好苗床,現在大田育苗的苗床廂子過長,不便于苗床管理,標準苗床面積以2米×10米為宜。
第三,平衡施肥,配足養分。缽土要富含營養,就要求一要改良苗床土壤,二要及時供應多元營養肥料,三要科學地配置營養土。據各地經驗,春節之前或早春,每畝苗床應施充分腐熟的土雜肥2~3立方米,并要澆施稀釋的人糞尿15~20擔;棉花育苗前20天,每畝再施磷肥25公斤、鉀肥10公斤,地力較差的苗床,每畝亦可施三元復合肥30公斤。但忌用尿素作苗床底肥,以防爛種死苗。(余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