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因為害時期、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粒瘟。
1.1苗瘟 可發生于三葉前,由種子帶菌所致。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褐色而枯死,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
1.2葉瘟 發生于三葉期后的秧苗或成株葉片上,一般從分蘗至拔節期盛發,葉上病斑常因天氣和品種抗病力的差異,在形狀、大小、色澤上有所不同,可分為慢性型、急性型、白點型和褐點型四種,其中以前兩種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紡錘形,一般長1?1.5厘米,寬0.3?0.5厘米,紅褐色至灰白色,兩端有壞死線。急性型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暗綠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層。急性病斑的出現可視為田間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1.3節瘟 發生于莖節上,黑色,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潮濕時生灰色霉狀物。
1.4穗頸瘟 發生在穗頸、穗軸及枝梗上,病部成段變褐壞死,穗頸、穗軸易折斷成白穗。群眾稱之為“吊頸瘟”。
2稻瘟病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農業防治基礎上做好化學藥劑防治。
2.1農業防治
2.1.1品種選用 選用抗病、優質、高產水稻品種。
2.1.2處理稻草 在水稻播種前集中處理散落在稻田和堆放在戶外的稻草,不用病稻草捆秧。
2.1.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磷、鉀合理搭配,追施氮肥時,適時適量,防止過多、偏遲,有條件的地方可施硅肥。
2.1.4科學栽培、科學管理:扣種稀播,培育壯秧,闊行、淺栽、淺水勤灌,足蘗曬田。
2.2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藥劑防治總體策略為抓葉瘟、狠抓穗瘟,特別注意噴藥保護感病品種和處于易感期的稻田,在葉瘟發生初期應及早施藥控制發病中心,并對周圍稻株或稻田施藥保護,但施藥重點應放在預防危害性大的穗頸瘟和枝梗瘟上,在孕穗末期、始穗期和齊穗期各噴藥一次,如果氣候條件有利于病菌形成和侵染,在灌漿期再施藥一次。每畝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0克兌水60千克常規噴霧。
3注意事項
為了保證施藥效果,應注意以下事宜:
(1)兌水量要充足,以便噴得均勻周到。
(2)搶晴噴藥。為了及時防治,應根據氣象預報,抓緊時機搶晴天(4小時內不降雨)噴藥。
(3)噴藥要及時周到。不論葉瘟、穗瘟還是節瘟,均應做到及早防,及時治,并應做到噴得均勻、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4)噴藥時應注意躲開水稻開花期,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后噴藥為宜,以避免影響水稻授粉。(作者:范光華;王桂枝;張桂芬 ;滕玉芬 來源:云南玉溪紅塔農業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