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表現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個生長期皆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葉鞘,苞葉和果穗也可受害。多從植株下部葉片先發病,向上蔓延、擴展。葉片病斑形狀因品種抗性不同而表現出三種類型:一是近橢圓形病斑,或受葉脈限制表現為近長方形,有較明顯的紫褐色或深褐色邊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感病型病斑;二是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擴展不受葉脈限制,病斑較大,呈灰褐色或黃褐色,無明顯的深色邊緣,病斑上有時出現輪紋,屬感病型病斑;三是黃褐色壞死小斑點,基本不擴大,周圍有明顯的黃綠色暈圈,此為抗性病斑。
傳播流行條件 病菌借氣流、雨水傳播。一般夏玉米2~3葉期即可出現病斑,5~6葉時病斑密集,葉片枯焦,而且病害的潛育期短,生長季節再浸染次數多,危害重,玉米收獲后隨病殘體越冬。在具備了一定的菌源和感病品種基礎上,病害發生程度取決于溫度及濕度。對于小斑病,如7~8月的溫度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穩定在25℃以上,又遇多雨多露則發病重。另外,玉米連作的發病重,靠近村莊的發病重,秸稈還田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由于玉米種植面積大,而且葉斑病發病范圍廣,發病期集中,所以一旦流行,采用局部防治較為困難。因此,應側重大范圍的以預防為主的綜合措施。摘除病葉:發病初期,當下部兩葉片發病率在20%時,應立即去除病葉,摘除的病葉帶到田外深埋或燒毀,隔7~10天再去除3~5片葉,對控制病害擴展有明顯效果。但必須大面積進行,而且在短期內完成效果明顯。摘除病葉后立即施肥澆水,促進生長,增強抗病力。中耕劃鋤:降低土壤濕度,改善田間環境條件。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2500~3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間隔7~10天噴灑1次,連防2~3次。(施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