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本報記者 周錦江
眼下,辣椒收獲接近尾聲。9日,壽光西稻田村首批嘗試種國產種子的李師文,開著自己剛買不久的五菱汽車,拉著記者開赴5里之遙的菜棚。“我一個弟弟今年也種‘中壽12號’,剛買了一輛別克”。種菜15年之久的李師文是壽光市西稻田村的一個普通種植戶,2005年開始種辣椒,一直用的是洋種子。在菜都壽光,棚膜、種子、 肥料無不滲透著“洋” 氣息,洋種子遍地開花,甚至有媒體曾直言言菜博會成了“洋種博覽會”。業內保守估計,洋種子已占到了60%的市場份額,在高端市場甚至達到80%。洋種子沒什么不好,可試想當80%的種子被洋企業控制,當他們有能力大賺一筆的時候,會是什么情況?!
一克洋種子動輒一二百元
外資種子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低價入侵,甚至可以賒錢先種。可惜好景不長,隨后洋種子的身價一年高過一年。“有的番茄洋種子,每斤可以賣到1萬元,相當于每克價格200元。”
7月9日,稻田鎮東稻田村村口的一家合作社,眼下每天都有上萬斤的西紅柿發出。門口掛著先正達(總部在瑞士)和法國威馬兩大種業巨頭的宣傳條幅。
工作人員正在篩選西紅柿,記者挑出一個嘗了嘗,皮厚味淡。“這和十多年前吃的西紅柿完全不是一個味道。”一句話引起現場工作人員的共鳴。“誰說不是呢,種子改良后皮厚了,汁水也少了。”正裝箱的工人說,可這樣的柿子卻是收入的強有力保證,長得漂亮、存放時間長,當有的西紅柿賤賣至2毛錢一斤時,這柿子依然可以保證1.4元每斤的價格不倒。
“1999年開始種大棚西紅柿,當時國產種子已經不多見了。”東稻田村合作社的劉云玲回憶說,當時正趕上外資種子勢頭漸盛,一包種子五六百元,能種個超大棚,一顆種子的價格算下來也就一毛錢。
這也是外資種子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低價入侵。劉云玲告訴記者,還有的種子企業和菜農簽合同,菜賣了之后再給種子錢。這樣的營銷方式深得人心,迅速搶占了扎根多年的國產種子市場。
好景不長。隨后幾年,洋種子的身價一年高過一年。種子的知名度打出來了,質量也確實過硬,用慣了洋種子的菜農只能接受一年高過一年的洋種子,對于國產種子唯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東稻田村是壽光有名的西紅柿產區,去年西紅柿TY病毒暴發時,不少菜農都把原來種好的苗拔出。國內企業、科研單位沒有一家能拿出抗病毒品種,而國外公司兩個月就拿出了抗病毒的種苗。種苗一開始每株0.42元,但隨著農民用種量的擴大,很快上漲到每株0.87元,農民只能被迫接受。
壽光洛城的菜農劉云山告訴記者,他種菜也有十多年了,當年給老婆買項鏈一克不到100元,當時的種子價格才十幾元。前年他又給老婆買一個戒指,當時的金價約為200元/克,和種子相當。“有的番茄洋種子,每斤可以賣到1萬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克200元。”壽光市農業局種子管理負責人范立國笑著說,以前有不少人稱種子為“軟黃金”,盡管現在種子跟不上黃金升值快,不過每克超過200元的種子還有不少。
30多家外資種業布局壽光
“農民選種就看兩點,產量和品相。”目前已經有30多家外資種子企業布局壽光。市場上的代理商,絕大多數經營的是國外品種,代理網絡已經延伸到鄉鎮甚至村落。
“倍盈、貝佳、蒙娜……”9日,稻田鎮的蔬菜交易市場,各國種子銷售代理一家挨著一家。荷蘭瑞克斯旺的經營商崔先生剛三十歲,是個研究生,他說洋種子的商品質量和出售價格都高于國內品種。現在,市場上的經銷商基本不做國產種子,只經營日本、荷蘭、以色列等國的種子。
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國外品種在壽光種子市場的占有率,長茄在90%以上,番茄60%以上,辣椒60%以上,彩椒近100%,并且在大蔥、胡蘿卜、苦瓜、菠菜的市場占有率呈快速上升勢頭。國產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則不斷下降,只在密刺黃瓜、蕓豆、苦瓜等品種占有一定份額。
洋種子不光搶占市場,現在還有“升級版”---供苗不供種。洛城菜農劉正文說,他買苗已經三年了,以前撒種育苗時最多損失一半,還要再補種,費力太多;而買苗幾乎就沒有死的。一家外資種子公司負責人直言,以西紅柿為例,優質種子每顆在0.3元至0.5元之間,育成苗之后每株可以賣到0.6元至0.8元。“現在不少洋品牌只見苗不見種”。
而且外資種業在售后技術服務上狠下工夫,專門派出技術人員下鄉指導,同時通過電臺、電視臺舉辦培訓班、印發資料等形式,讓菜農們掌握栽培技術。這種做法,就是要先占領市場,讓市場對其產品形成依賴。
洋種子掐的是經濟咽喉
國產種子的"孱弱"甚至某些種子的缺失讓老百姓不得不種洋種子,這還只是蔬菜,老百姓可以選擇吃或者不吃,如果是糧食呢?
在壽光,一個最為傳統的蔬菜種植區,"進口"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棚膜、種子、肥料無不滲透著外國氣息。
產業升級后,菜農對外資高端產品產生更多的依賴。如果中國不能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與之抗衡,市場必將進一步淪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育種投入大,難度大,這也是目前種子只能種一次而不能留種再種的原因。種子公司推陳出新快,已經由以前的十年八年,減至五年三年,甚至更短,沒人愿意因為種子錢冒減產的損失。
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地說,洋種子沒什么不好,但占市場比例太高就不得不讓人擔憂:試想當80%的種子被洋企業控制,當他們有能力大賺一筆的時候,會是什么情況。不談控制中國蔬菜市場等大課題,只談種子的定價權。 國產種子的"孱弱"甚至某些種子的缺失讓老百姓不得不種洋種子,這還只是蔬菜,老百姓可以選擇吃或者不吃,如果是糧食呢?現在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種子也遭到外資企業入侵。
一位政府部門官員告訴記者,蔬菜種植產業被外資入侵暴露出我國研發機制的弊端--研發的主體不是企業,而是科研院所。一方面,大量沒有實際效用的課題占用了資源;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研發的成果很難得到市場化應用。這使得我國種子、農藥等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在國際化競爭中全面落敗。
"中壽12號"打響反擊戰
種慣了外國種子,菜農對國產種子本能的有些不太信任。所以,國產"中壽12號"辣椒種子2009年11月首次推廣時,銷售并不理想,愿意冒著風險嘗試的菜農并不多。
種了15年菜的李師文是壽光市西稻田村的一個普通種植戶,2009年因為鎮上的親戚有推廣任務,抹不開面兒才買了2200株"中壽12號"苗子。"當時自己心里也沒底,因此只種了一個棚,而且還種了200株外國品種。"李師文說,種慣了外國種子,對于國產種子本能有些不太信任。
"這個種子坐果時間長,當別人辣椒都開始賣的時候我的還沒長成。"李師文當時還為這個新種子捏了一把汗,但幾天后的長勢讓老李放了心。"說出來都沒大有人相信:我還沒開始賣的時候,別人已經賣到6000元了;我賣到16000元的時候別人還是6000元;當我賣到36000元的時候,別人只賣到了16000元。"
李師文開著自己剛買不久的五菱汽車拉著記者開赴僅5里之遙的菜棚。"我一個弟弟今年也種中壽12號,剛買了一輛別克。"進了大棚,郁郁蔥蔥的辣椒苗株已經超過一人高,上面結滿了約20多厘米長的辣椒。李師文說自己種菜這么多年,真沒見過這么大的辣椒。
李師文把今年的收成好歸益于運氣好。"別的辣椒不太抗凍,可中壽12號抗凍性好,說實在的,如果去年是個暖冬,這種子的優勢也不會這么明顯。李師文剛剛又訂了5600株"中壽12號",周圍種植戶改種此種的也不在少數。
洛城街道劉家堯河的村民李正山慕名去蔬菜技術研究中心"考察"中壽12號。他說大家私底下將此種傳得神乎其神,此行就是看看新種到底如何。起初對于每株0.58元的價格李正山還有點猶豫,但是算算賬之后疑慮頓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