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農戶9萬多戶,新增直接經濟效益4.87億元
金黔在線訊 6月25日,省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省草業研究所主持的《幾種優良牧草與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轉化》項目成果進行評價,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成果轉化程度高,示范推廣規模大,對我省草地生態畜牧產業科技進步有重大推動作用,項目總體達到國內同領域的先進水平,在地方牧草品種選育與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目前,已在我省獨山、望謨、長順等地建成高效栽培利用示范基地9個,與省牧草種籽繁殖場和省飼草飼料工作站等單位協作,建立草種基地1.5萬畝,自產草種500噸,引進和推廣草種1500噸,推動26個縣(市)351個鄉(鎮)3684個村的種草養畜,建成人工草地34.86萬畝,推廣冬閑田土種草68萬畝,改良天然草地5萬畝,惠及93382農戶,新增直接經濟效益4.87億元。
項目將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引進優良牧草進行優化組合,將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種子生產、加工、養畜及生態治理等關鍵技術進行組裝集成轉化與推廣,取得了“立體栽培增光育苗盤”和“一種節水、節肥植物栽培器”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制作《黔草2號葦狀羊茅高效種植及利用技術》科教片,編制“多花黑麥草原種生產技術規程”、“黔草2號葦狀羊茅牧草生產技術規程”和“黔草2號葦狀羊茅種子生產技術規程”等3個地方標準,并通過了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的專家審定,實現了全省草業行業執行標準零的突破。
據項目負責人莫本田介紹,項目針對貴州喀斯特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利用貴州地方優良牧草種質資源,選育并通過審定三個牧草新品種貴草1號多花黑麥草、黔草2號葦狀羊茅和威寧球莖草蘆,其中威寧草蘆通過國家審定。通過良種繁育和種子生產,將自育草種與引進草種進行優化組合,開展草地建植和配套技術應用轉化,逐步解決了我省草業生產中長期存在的低海拔地區優良牧草越夏困難,青草供應季節不平衡問題,為全省喀斯特地區及相似生態區域發展草地畜牧業提供科技示范,并加快了自育牧草新品種的推廣速度,逐步改變了貴州草業生產基本靠進口草種的局面,提升了牧草育種水平。
作者: 本報記者 張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