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韓士德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海南成為農業育種的“天然溫室”,但如今房價節節攀升,科研用地也正被房地產飛快擠占。
本報記者 韓士德

2月9日,海南三亞,工人正在收割云南省南繁工作站培育成熟的水稻種子。CFP供圖
■ 相關鏈接
2010年1月25日,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在海南省四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今年在農業部的支持幫助下,擬投資7400萬元在三亞建設國家南繁種子檢驗檢疫中心,共同把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成為服務中國的“南繁硅谷”。羅保銘表示,國務院今年1月4日正式頒布的《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賦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六大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這一定位給海南農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海南將在人力、財力方面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創新管理,爭取早日將南繁基地打造成“中國農業硅谷”。
■ 將新聞進行到底
劉振明(化名)是某農業大學研究生物育種的專家。和同行一樣,他在海南這塊被譽為種業硅谷的地方已經工作5年了。但是,令他預料不到的是,他卻遭遇了這樣一件事:雖然手里握著科研試驗用地的合同還未到期,但是當地的相關部門卻以開發用地為由,強行單方面終止合同,研究組的實驗設備、科研資料、辦公用品甚至多年培育的新品種都遭到了破壞,嚴重影響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據記者調查,和劉教授有類似遭遇的不在少數。今年“兩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表示,“繁育用地”隨著海南省旅游經濟的發展已日趨緊張,僅去年就有34家育種單位沒有找到合適的科研用地。而每年到海南從事“南繁”的550多家育種科研單位,多數因為實力不夠,無法長期租地。
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是農業育種的“天然溫室”,業內簡稱為“南繁”。但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伐的加快,海南的房價地價也不斷攀升,“南繁”育種基地在海南未來建設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高房價會不會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沖擊?南繁基地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記者對有關專家進行了訪談。
--- 南繁作用 ---
這里培育出了7000多個新品種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李新海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南是我國農作物育種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南繁育種對于縮短育種年限、加速農作物育種及應用進程等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南省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勁松告訴記者,通過“南繁”,我國已培育出了7000多個新品種。50多年來,我國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品種中,有80%是通過“南繁”加代選育而成的。他告訴記者,目前超過55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及種業機構近40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南繁機構主要分散在三亞市以及陵水縣和樂東縣部分地區鄉鎮和農場,每年南繁科研試驗用地約2萬畝,種子質量鑒定與繁制種生產用地約10萬畝。
這里帶動了海南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保障國家育種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同時,南繁對海南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李勁松表示,僅每年冬季,南繁試驗區租用土地就超過30萬畝,南繁育種在海南的直接經濟總值超過3億元,為農民增收、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李勁松還透露,每年約有成千上萬名科技人員駐點南繁,已經形成了南繁特有的“候鳥文化”。在他看來,這種文化影響不亞于“北飄”。“大量的高素質南繁人員在當地的科研、生產等活動,極大地推動海南的文化教育乃至衛生事業的發展。”
--- 存在問題 ---
南繁試驗用地日益緊張
李勁松透露,目前南繁用地高達10多萬畝,但用地長期穩定的不足1萬畝,絕大部分用地是臨時租用,用地分散而且不穩定。特別是地方熱帶特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南繁試驗爭地矛盾日益突出,南繁用地日益緊張。“隔離區糾紛、合同糾紛以及南繁用電、用水糾紛等時有發生。”
和許多到育種科研人員一樣,李新海每年也要到海南開展南繁育種工作。相對其他臨時租地的科研工作者,李新海表示,自己所在的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在海南有著一塊相對穩定的育種基地,但面積僅為200畝,現已無法保證科研需要。
不斷抬高的地價影響科研穩定性
李新海坦言,由于南繁育種用地的需求十分旺盛,租地價格也在不斷上漲,發生糾紛和找不到地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從農民手里租地,農民肯定會考慮到租金高低等多方面的因素,這是不用多說的。另外,由于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國內的種業企業的大規模加入,競爭不斷加劇,不少科研單位用地都是一年一租,這無形中也抬高了地價。這些都對科研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由于資金缺乏,農村、農場無法提供合法的建設用地以及固定資產管理等限制,多數單位尚未建立起固定的工作場所,南繁效果差,也難以管理。”李勁松說。
基礎設施、實驗設備等支撐條件無法滿足需求
隨著作物分子育種技術的興起,南繁對現代實驗手段和技術的依賴也逐漸增強。但多數南繁機構分散在當地的農場、農村,缺乏建設實驗室的外部基本條件。據了解,南繁基地的基礎設施和實驗設備等遠遠無法滿足育種發展的需要。
李新海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多數試驗基地
尚無法提供相應的實驗設備等支撐條件,一些基礎或應用基礎研究的初步工作還不能在當地開展,而在農田的水利設施、物流運輸、道路建設等多方面都還需要完善。
生態與生物存在安全隱患
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單位無檢疫進入南繁,南繁材料物流監管漏洞大,無檢疫流出嚴重。李勁松坦言:“由于全國各地的各類材料集中在海南南繁,外來生物(含外源轉基因和有害生物)在南繁中擴散的風險較大;同時,這些材料又流向全國各地,將可能導致全國各地大規模擴散,其風險之大是任何局部地區都無法比擬的。監管不當,南繁可能成為‘生物大染缸’,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生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可能成為國際貿易技術壁壘。”
--- 專家建議 ---
加強對南繁基地的組織管理
李勁松(海南省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南繁應該被國家列入農業的總體規劃之中,將南繁提升為國家種業的核心。需要強化國家對南繁事業統籌調控的能力,理順國家與各省份及南繁區各級地方政府在南繁管理上的關系,特別是要提高各省份南繁管理部門對本省份南繁工作的管理支持能力,更好地解決管理脫節和信息有效傳遞等問題。
規范現有的科研用地,擴大新的南繁用地
李新海(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地源緊張是我最擔心的問題。規范現有的科研用地,擴大新的南繁用地對于穩定南繁農業科研用地和保證農業科學研究十分重要。在南繁用地方面,一方面要加強規劃,統一管理。另一方面,要穩步擴大用地面積,比如將南濱農場的面積再擴大一倍,增加5000?10000畝,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研用地的環境。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劉兆普(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國家要盡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農業科研用地的保護力度。這在完善南繁基地的管理上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于攤上官司的科研用地等問題,要加大賠償力度,來彌補由于耽誤育種研究進程帶來的巨大損失。
薛二勇(長期關注農業科研政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其中明確規定:“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屬于嚴格管理范疇”。對于國家征用農業科研用地等事項,《土地管理法》沒有具體細則,對如何嚴格管理科研用地也沒有做出富有操作性的規定。因此,必須盡快健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李勁松:要積極依托國家南繁科技優勢,利用科技特派員、農業110等國家和海南的多元化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加速海南熱帶農業現代化進程。國家已明確把南繁制育種基地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把海南建成為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組建中國南繁科學院或海南省南繁科學院來負責建設國家南繁科研支撐與服務平臺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