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技 » 正文

云南省2010年水稻生產抗旱減災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2-06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318
 

來源:新華網云南頻道

    去年7月以來,云南省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減少207毫米,打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少記錄;同期氣溫與多年平均相比偏高了1.7℃,打破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記錄;目前全省庫塘蓄水量僅為53.8億立方米,同比減少近17億立方米。部分地區秋冬春連續干旱已持續5個月。庫塘蓄水的大幅度減少和旱情的持續發展,給今年的水稻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針對當前旱情和全省大部分地方農民面臨缺水育秧、不能按時栽插和無水栽秧三大突出問題,為確保實現滿栽滿插,避過災害性天氣的不利影響,現提出水稻抗旱減災技術措施,請各地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土壤,因地制宜地推廣多種形式的抗旱節水技術和抗旱保墑措施。

    水稻是云南省的第一大作物,使全省2/3人口的口糧,因此,水稻生產是云南省糧食作物的重中之重。目前,云南省的南方雙季稻地區已經完成播種,一季中稻地區還沒有播種,因此,早準備早安排是抗旱救災的上策。

    一、 水稻生產形勢嚴峻

    由于去年雜交稻制種區的不利氣候,導致種子數量不足,種子價格較高。云南省秋冬春連旱,氣溫較高,蟲卵和病菌容易越冬,估計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性非常大。由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青壯年進城打工,參與田間勞動的務工人員年齡在48-60歲,文化層次較低,多為初中以下文化,不易接受和掌握新技術、新事物。政策性補貼沒有起到刺激生產的作用,相反,現在農民把政策性補貼看作一種福利,并沒有把補貼用于生產投入。由于干旱小春減產已成事實,減產的幅度還非常大,要想用大春的生產來彌補小春的損失難度很大,因為大春作物同樣也遇到了干旱。目前,云南省南部地區已經進入育秧階段,中部和北部地區正準備播種,但是由于干旱秧苗期缺水,部分秧苗已經干死。部分稻區缺水不能按時播種,因此大春的生產也受到干旱影響,估計將會有200萬畝的水田改種旱作。2010年云南省糧食的缺口將會進一步加大,尤其是小麥和稻米等主要糧食的調入可能會創歷史新高。云南省水稻生產將圍繞"保面積、攻單產、防滑坡"的總體思路來抓,力爭水稻的總產不減。

    二、 水稻生產抗旱救災的總體思路

    應對云南省的長旱災害,水稻抗旱的總體思路為:保秧、保苗、保蘗和保穗,簡稱"四保"抗旱技術。由于無法預計干旱持續的時間,我們應盡可能的做好最迫切的工作。保秧主要是保證了育秧工作正常進行,保證秧苗的數量和質量,針對干旱可能會推遲水稻的移栽節令,因此采取旱育稀播技術,培育壯秧,增加秧苗的秧齡彈性。保苗是保證移栽時的基本苗能達到高產栽培的要求,不多也不少。濕潤保蘗主要是秧苗成活后,是適當灌水保證有效分蘗的發生,才能獲得足夠的穗數,穩住水稻產量。保穗是在水稻穗分化時期,提供灌溉水,促進大穗的形成,是保產的關鍵環節。

    從水稻生產來看,育秧、整田移栽、栽后灌溉三個環節用水量較大,因此,必須對這三個環節采取抗旱措施,減少水稻的用水量。云南省采取水稻抗旱的主要技術措施是:旱育壯秧、薄水淺插、精確定量。

    三、 水稻生產中的主要抗旱技術

    水稻生產中抗旱的主要技術措施有:旱育秧、水田旱整、覆膜移栽、旱直播、節水灌溉、水改旱等技術。這些技術在云南省經取得了試驗、示范的經驗,在抗旱減災中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根據水稻生產中對水分需求量進行劃分,育秧期的抗旱技術只有旱育秧技術。整田移栽期有水田旱整、覆膜移栽、旱直播等三項技術。栽后灌溉也僅有干濕交替灌溉技術。

    1、 大力推廣旱育稀播育秧技術,培育多蘗壯秧

    水稻旱育秧技術不僅是一項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也是一項節水栽培、抗旱減災的有效技術措施。旱育秧技術育秧過程不需保持水層,可不放塘、庫的水即能育苗,育苗期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旱育的秧苗移栽后耐旱能力顯著高于水育秧。

    在干旱缺水的情況下,育足水稻秧苗是打贏抗旱奪豐收的關鍵。目前南部稻區早稻播種育秧已基本結束,早中稻育秧已進入準備階段,一季中稻區育秧尚未開始,各地要早作準備,采取補助種子等辦法,動員廣大農戶擴大苗床面積,降低播種密度,育足水稻秧苗,提高秧苗移栽彈性。

    在旱育秧期間,可以借助"旱育保姆"和噴多效唑等輔助措施,提高秧苗素質,增加秧苗秧齡彈性。"旱育保姆"是一種先進適用、效益顯著的農業高新技術產品。它能起到保水抗旱、促根壯苗效果好,能有效控制秧苗惡苗病、青枯病和立枯病,育秧程序簡單,育秧成本低。

    具體做法為:①降低播量、培育帶蘗或多蘗壯秧。即通過擴大育秧苗床面積,減少每平方米范圍的播種量,有效地增大適期早播秧苗的秧齡彈性,提高秧苗素質,既可提高單產,又可解決前期無水插秧的矛盾;②秧田采用全旱管理,培育帶蘗或多蘗壯秧,增大秧齡彈性,有水就適時插秧,缺水則可延后一段時間再插; ③化學調控延長秧齡,3葉期后視情況噴施1-2次多效唑,既控制秧苗徒長,又增強秧齡彈性,防止老苗;④在缺水地區盡量采用中早熟品種進行晚育晚插,接上雨水;⑤超齡老秧,秧齡期超過70天,葉齡超過8葉的秧苗,其栽培技術是靠插不靠發,移栽時必須通過增加栽插叢數或每叢苗數來保證穗數,從而有效提高單產。

    2、 推進水田旱整技術,確保秧苗適時移栽

    傳統的耕翻整地作業,不僅需要大量的機械投入,而且泡田整地時間長,需水量大,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采用旱作整地技術,可以克服上述缺點,不僅整地質量高,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泡田用水。旱整地每畝泡田用水需70-80立方米,而水泡整地每畝泡田用水需120-140立方米,節水50立方米以上。推廣旱整地技術,即"邊放水、邊整地、邊插秧",縮短泡插時間,做到節約用水。部分小麥或大麥田塊收獲后,也可不再進行翻犁,直接放水泡田并通過淺旋耕后即可移栽。

    3、 提倡水稻覆膜移栽技術,降低栽后用水

    ①培育適齡旱壯秧:培肥苗床,施用壯秧劑,適時播種,旱育旱管,培育壯秧,中、小苗帶土移栽(秧齡4-5.5葉)。培育適齡壯秧(最好是旱育秧)非常關鍵,本項技術采用濕潤栽培,秧苗不壯,緩苗期明顯,且易倒苗、死苗,影響增產增效。具體育秧技術詳見云南省農技推廣總站提供的"云南省水稻旱育稀植技術規范"。

    ②整田施肥:一次性施足基肥(有機肥至少應在覆膜前1個月翻耕施入),翻耕整田作壟,撒干田水后,按2米寬分墑,墑面平整光滑,溝寬30cm,深20-30cm,開好圍溝。

    該項技術氮肥用量一般只為當地習慣施肥量的60-80%,即純氮7-10kg/畝。冷涼稻區用氮量通常偏低,部分高海撥地區土壤有機質高,為避免貪青或穗瘟暴發,地膜覆蓋后畝施1400-2000kg有機肥,4-5kg尿素則可,干旱缺水地區用氮量略高。磷、鉀肥用量一般為過磷酸鈣30-40公斤/畝,氯化鉀10-15kg/畝。各地最好據試驗結果確定施肥量。在灌溉條件允許條件下,整地前最好灌水泡田3-5天,以提高除草效果。

    ③覆膜:選擇寬2m、厚度0.005-0.008mm微膜,貼泥覆膜,膜土界面沒有空隙,以利隔氧除草,膜四周入泥3-5cm深,以防大風揭膜。

    ④規范移栽:拉線破膜移栽,可用手指和木棒破膜,也可按照規格在木板上釘釘子破膜,注意膜孔不宜過大,否則影響覆膜效果。雜交秈稻畝插1.3-1.7萬穴,每叢1苗,常規稻畝插1.6-2.0萬穴,每叢2-3苗。高海撥冷涼稻區或中下等肥力田塊常規稻插秧密度可適當提高至2.5萬穴左右。插秧深度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淺。插后在有灌溉條件地區可用淺水護苗,但注意不能浮膜。

    ⑤大田管理:移栽后實行全程旱管,一般情況下,只要溝內保持有水便可,水不能上墑面,雨水較多地區,可以不用灌水,各生育期注意排水,盡量不要淹水上墑。孕穗期、抽穗期酌情灌1-2次跑馬水,如果后期出現脫肥,可進行根外追肥1-2次,如噴施氮、磷、鉀肥或生長調節劑,或用灌"跑馬水"方式酌施尿素2-4kg/畝。

    ⑥病蟲草害防治:覆膜旱作稻基本不用除草,但中后期管理中要加強病蟲測報,并視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防治,重點防治鼠害。鼠害防治方法主要為:①放水保護,即在生育后期稻田灌淺水保護。②投放毒餌滅殺。可選用敵鼠鈉鹽、溴敵隆等殺鼠效果較好和藥劑制成毒餌投放,做到少放、勤放。③圍膜護稻。稻田四周用薄膜圍護,亦能起到較好的防鼠效果。

    ⑦適時收割,稻樁宜淺,以利清除廢膜。

    4、 采用覆膜旱直播技術,降低水稻生產用水

    水稻覆膜直播濕潤栽培技術是在一定規格的廂面上覆膜,然后打孔,直接播種芽谷,全生育期實行濕潤管水的一種新型節水、節支、省工、增產技術,也是一種減少技術環節、降低勞動強度的輕型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一早兩免三省四提高"的顯著特點。技術要點如下:"一早",即提前成熟10天左右;"兩免",即免去了育秧和薅秧環節; "三省",即省水、省工、省錢; "四提高",即提高產量、品質、肥料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技術措施:

    ①選擇田塊

    本技術除沙田土、滲水田和無法排水的低洼田外,其它田塊均適應,尤其對缺水干旱區節水、寒冷低溫區增溫、田多勞力少的地區滅草效果佳。

    ②精細整田

    要求整田質量達到田平泥融。整田前,均勻撒施腐熟的有機肥,撿凈泥中的石塊、秸稈等易頂破地膜的硬物,再灌水耕耙。如果田不整平,則造成高處缺水影響水稻生長,低處膜面淹水影響增溫透光,泥不整融則影響蓋膜質量。

    ③施肥

    采取一次全層施肥,重施底肥,多施農家肥,增施緩施肥。一般中等肥力的田塊,畝產600千克稻谷的基肥標準為:農家肥2000千克,純氮10千克,純磷3-5千克,純鉀3千克。施肥方式為"前促、中控、后保"施肥發,即底肥重施以促進早生塊發,中期限氮以控制合理群體,后期補氮以防衰壯籽粒。底肥還肥要在大田整平后、作廂前,均勻撒施泥中。

    ④開好"三溝"

    一要深起圍溝,沿田埂內側起寬4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的圍溝,以見犁底層為最好。二要開好腰溝,對面積較大的方形田,要在田的正中開一道寬35厘米左右、深30-40厘米的腰溝。三要淺開廂溝,廂面寬度視地膜型號定,開溝鏟起的泥土要均勻放于廂面,起到蓋肥平廂作用。

    ⑤規格選膜

    以節約投資、蓋膜效果好、操作方便為基準,選用適宜的膜一般可用0.005毫米厚、170厘米寬的單層超微膜,按1.6米劃廂,每廂播種6行,一般每畝用種量為2-4千克,雜交稻減少用種量。

    ⑥嚴實覆膜

    廂平整后,二人以滾動膜捆的方法邊覆膜,邊用腳將膜邊踩入泥中,使地膜緊貼廂面泥上,不留任何空隙。

    ⑦膜上打空

    覆膜后2-3天,等地溫提高到穩定溫度12度時用定植器打孔。密度要根據土壤肥料情況而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粘土類型的地塊,選用17厘米×23厘米密度,土壤肥力差選用14厘米×23厘米的密度。

    ⑧催芽播種

    在蓋膜的同時開始浸種催芽,當達到發芽標準時,每穴播種芽谷2-4粒。播種剩余的芽谷應另找一塊地方育秧,等苗子長出后補苗。

    ⑨預防危害

    播種后采取扎草人、撒毒餌等方式防止鳥、鼠危害。

    ⑩水肥管理

    實行濕潤管水,保持溝中有水,廂面無水。

    水稻成熟后腰及時搶晴天收割,收獲過晚,稻粒易脫落田中,影響產量。收獲是要做到低留稻樁,有利于清撿廢膜。為了防止廢膜對土壤的污染,水稻收獲后一定要仔細揭膜,撿凈碎膜,徹底清除殘膜。

    5、 節水灌溉技術

    這一技術可以根據作物生長對水分需求的量和干旱脅迫對水稻生長的影響程度,在水稻對水的敏感期進行灌溉,不太敏感期不灌水。采用減少稻田的灌溉次數,減少每次灌水量。這一措施主要采用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提倡的干濕交替灌溉技術。具體做法如下:移栽后7天,灌淺水,干濕交替,保持田面濕潤。移栽后7天至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前一葉齡期(即8.5葉,夠苗80%),淺水灌溉,水層2-3cm,并視苗情露田1-2次。從8.5葉期到葉齡余數3.5時(即11.5葉期),進行分次擱田,先輕后重。第一次輕擱田間在8.5葉期開始,田內開好豐產溝,溝深20cm,擱田程度為田面不裂縫、不陷腳。隔3-5天,第二次重擱。程度:風吹稻葉響,葉尖刺手掌,田面泛白根,中間不發白。第10.5葉期(葉齡余數3.5時)到抽穗25天,淺水勤灌,以淺水層和濕潤為主。抽穗后25天到成熟,以濕潤為主,干濕交替,養根保葉。這一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在云南省的昆明、保山、麗江、楚雄、普洱、西雙版納等州市33個縣區進行示范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6、 水改旱技術

    水改旱技術既包括水稻改種陸稻,也包括水稻改種玉米、馬鈴薯、紅薯、高粱、大豆等旱地作物。

    在陸稻產區繼續鞏固和提高陸稻種植水平,發展旱育旱植、地膜覆蓋栽培和陸稻玉米間套種植;部分山半區(雷響田),常年水稻種植多為等雨栽插。旱直播水管在栽培管理上,要以保全苗和除雜草為重點,一是要精細整地。要耕、旋、耙結合,使土壤達到"精、細、平",提高種子出苗率;二是要科學除草。在缺少水層的情況下,極易出現草荒,所以要特別強調搞好除草工作。旱育旱栽在栽培上,一是選用旱育秧苗;二是精細整地,施足底肥。使土壤細碎,田面平整,同時達到全層均勻施肥;三是合理密植,栽后澆足定根(活苗)水,促進秧苗返青成活。旱直播或旱育旱栽等栽培方式待進入雨季后,均可正常灌水,按常規水稻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

    在確定是否改種旱作時,要從全年抗災和常年改旱田塊的排水狀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既要考慮當前旱情,也要考慮五六月雨水較多的排水問題,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分析,而不要盲目改旱。一是平壩稻田要堅持走水路。這些稻田一般土壤濕度大、蓄水相對容易。如果改旱一旦進入雨季排水都較為困難,如改種玉米等作物在抽穗揚花期遇雨將嚴重減產。二是十年九旱的雷響田、臺田、梯田,可主動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改旱栽玉米的路子,即選擇抗旱早熟玉米品種,采用育苗方法,透雨后及時移栽。三是常年干旱、育秧十分困難的地方,抓住春播時機和土壤墑情,育好備災玉米苗,及時改種玉米。

    特別是干旱缺水嚴重地區、雷響田或山半區,在育足水稻秧苗的情況下,要加大力度集中育好玉米苗等大春作物救災苗,以作水改旱或應急降水后能及時移栽。

    四、 調查災情,劃分受災級別,并采取相應措施

    對處于輕度干旱的地區,即儲有農田用水量能夠滿足水稻整田和灌溉水的30%-50%。主要采用旱育秧方式育秧,整田時盡量減少泡田用水,移栽后選擇節水灌溉技術,確保水稻的高產穩產。

    對處于中度干旱的地區,即儲有農田用水量能夠滿足水稻整田和灌溉水的10%-30%。選用旱育秧方式育秧,并選擇覆膜移栽或覆膜直播技術,減少土壤中水分的損失,爭取穩住水稻的種植面積,確保稻谷的穩產。

    對干旱嚴重的地區,即儲有農田用水量不能滿足水稻整田使用,完全沒有灌溉水。建議種植陸稻、玉米、大豆等旱作,采用旱作的增產來彌補水稻減產帶來的損失。

    五、 重點問題及解決方案

    1、加強灌溉水資源管理與調度

    積極開辟水源,盡可能統一組織抽回流水和提灌機械利用江河湖泊水,緩解水庫蓄水量不足的矛盾;加強對現有水資源管理和輸水干渠的清理、修復和防滲防漏;科學調配水源,有計劃供水,將有限的水源向水稻產區傾斜。

    2、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

    積極推行重大病蟲害發生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制度,建立抗災防災救災的快速反應機制和防治行動預案,建立機防隊伍,加強對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等重要病蟲害的統防統治。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做好查苗情、查墑情、查病蟲的"三查"工作,密切檢測病蟲害的發生,及時發布信息,指導病蟲害防治工作。

    3、合理運籌肥料保證安全成熟

    要根據灌溉水源實際和群體長勢情況,合理運籌肥料,促控群體生長,保證水稻安全成熟。一是要多施農家肥。充分挖掘各種肥源,增施農肥,提高土壤蓄水保肥力;二是施用農家肥和增施磷、鉀肥相結合,可以提高水稻自身的抗旱能力;三是要增加底肥施用量。缺水區一般插秧田地底肥要達到施肥總量的40-50%,旱種田塊底肥用量要達到總施肥量的60-70%,并做到全層施肥,結合旋耕旋入土中,以防分孽期缺水無法追肥;四是根據天氣變化、土壤肥力、品種類型、田間長勢等巧施調節肥,實行"少吃多餐"施肥法,提高水稻抗逆能力,保證安全成熟。對插秧返青較晚的地塊,生育期推遲、容易早衰,要堅持合理運籌肥料促進早熟,可通過噴施生長促進劑如噴施磷酸二氫鉀、有機液肥等葉面肥,提高抗逆能力,促進水稻生長,保證水稻安全成熟。(完)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