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肖利貞 (鄭州 450002)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低投入、高產出、抗旱、耐瘠、多用途即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甘薯是滿足人們食物多元化、提供食品加工及能源化工原料的重要經濟作物,甘薯營養豐富,除含有大量淀粉外,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可溶性糖外,鉀、鈣、鐵、磷多種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其營養保健作用引起人們重新關注,甘薯莖尖被稱為蔬菜“皇后”,優質紅心食用甘薯富含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等,紫色甘薯除具有一般甘薯營養外,還富含花青素及抗癌之王---硒,能消除人體內的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抵抗力,對人體具防癌、抗癌等保健作用,國內外研究還發現,甘薯含有獨有的脫氫表雄酮、粘液蛋白,能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能增進機體健康,具有防癌和延緩衰老的作用。眾多的科學家認為甘薯是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食物。發達國家把甘薯視為營養豐富、養分平衡而完全的保健食品,是天然的長壽食品是調劑人民生活的營養保健佳品,又是淀粉、發酵工業及生物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1 .產地選擇 產地環境條件(環境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5010-2002)”和“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評價準則(NY/T5295-2004)”的規定選擇遠離污染源,不受工農業污染及其影響,生態條件良好,并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甘薯生產區域,排水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性能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或壤土,不帶任何病害的地塊。
2.栽植前準備:
2.1. 選用抗病優質品種 嚴格挑選種薯, 在引種時,不要盲目相信“廣告”,特別注意三點:1、嚴禁從疫區引種。不可盲目到品種來源和產地病害不明的地方引種。2、弄清品種的真假、選育單位、來源,有無國家法定部門的抗病和品質檢驗報告。3、根據用途、和當地的氣侯、土壤、.病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據多年多點國家良種區試示范結果,淀粉加工用品種適宜地區如下:
無病及多病區(根腐病、莖線蟲病),⑴.高淀粉專用品種選:①漯徐8號、②徐薯25、(高抗或抗根腐病、莖線蟲病,淀粉率25-26%,缺點:鮮薯產量較低);⑵高產、高淀粉新品種梅營8號:(夏薯貯藏13天,2008年經農業部(鄭州點)質檢中心測定淀粉率22.8%,較商薯19的19.4%高3個百分點,又經國家甘薯中心鑒定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夏薯多點示范田鮮薯畝產2000千克以上,梅營8號可選無莖線蟲病(此病待鑒定)區試種。⑶.高產、抗多病淀粉兼用品種選:①商薯19(優點:高產、高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缺點:不抗黑斑病)、②豫薯12號(優點:高黏度、耐濕、高產、抗根腐病、較抗莖線蟲病,缺點:不抗黑斑病)③豫薯13號(優點:高產、高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缺點:不抗黑斑病),以上品種淀粉率相當于或稍高于徐薯18(淀粉率19.-22 %),鮮薯、淀粉產量,均較徐薯18增產10-25%。
無根腐病區旱薄地選用:①豫薯7號(國審淀粉專用品種,高產、高淀粉。烘干率平均33,3%。淀粉率22,61%)②梅營1號(春、夏薯淀粉率分別為26.07%和24.8%,且抗旱、中抗莖線蟲病,春薯產量高、高淀粉,抗莖線蟲病。)適宜在無根腐病春薯旱地種植。
無莖線蟲病區選用:徐薯22(豐產性、耐濕性強,適宜長江流域各地種植,淀粉率21.48%,較徐薯18的19.39%.高2個百分點。干物率30%以上,比對照南薯88高3.6個百分點,較徐薯18高3個百分點,薯干產量比對照南薯88增產8.9%,比對照蘇渝303增產13.3%,比徐薯18增產12.78%,較抗根腐病。缺點:不抗莖線蟲病、不抗黑斑病)適宜在車輕根腐病、無莖線蟲病區,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豫南長江流域地區種植。
重根腐病、干旱地區選用:脫毒徐薯18、豫薯8號等。優質紅心薯選用:徐34、心香、商019-3、遺字138、徐薯23優質黃心薯選用:日本紅東、、徐55-2、北京553;優質食用紫心薯選用:京薯6號、寧紫薯1號、煙紫薯1號、肉色深紫、甜膩)、濟薯18、廣紫1號;高花青素紫心薯選用:日本綾紫、煙紫176;優質淡黃心甘薯選用:栗子香、豫薯12號、秦薯5號、商薯19;早上市、高產、品質一般紅心品種選:蘇薯8號、鄭紅2A-1、鄭薯20、寧選1號(紅香蕉)。
2.2 培育無病壯苗
2.2.1 育苗方法、時間與育種量 春薯區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層保溫育苗,或大棚、地上加溫+地膜育苗提前于當地栽植前35-40天育苗(河南省中部約在3月上、中旬);春夏薯區、煙薯套種或兩薯套或麥薯套種區采用小拱棚+地膜兩層保溫育苗,即冷床雙膜育苗法(苗床寬1.0-1.2m左右,排薯要適當稀些,薯塊間隔1~2cm,且保持薯面上齊下不齊,密度18~20kg/m2,種薯排好后,撒一層細土,填充薯種間隙,澆水適量(約為種薯重的1.5倍),以種薯表面和床土完全濕潤為宜。種薯上覆濕潤細砂土2~3cm厚,再覆地膜,注意地膜下撒些作物秸桿,留些空隙以防缺氧爛種。最后苗床上拱膜,周圍壓實保溫。),可提前在當地栽植前45天左右育苗,大田用種量50kg/667m2;如麥收后栽夏薯可利用春薯采苗圃(行株距20×20cm)供苗。
2.2.2 種薯消毒 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鐘,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靈300倍液浸種5~10分鐘,防治黑斑病。
2 .2 . 3 苗床管理 加溫育苗苗床上床1~10天采取高溫(床溫30~35℃)催芽,苗齊后(上床10~20天)平溫(20~25℃)長苗。常規三膜大棚育苗和雙膜育苗,當60%薯塊出苗后,可揭掉地膜,苗齊時澆一次水,晴天氣溫20℃以上時,打開拱膜和大棚兩端通風,防止高溫(40℃以上)燒苗,濕度以床土見干見濕為準。薯苗長20cm左右,有展開葉6~7片時采用低溫(18~20℃)煉苗(白天晾曬)3~5天后,苗高生長到22~25cm剪苗,剪二茬苗后,追施尿素(200~250g/10m2),施肥后用清水淋洗葉面和澆水。
2.3深耕壟作,耕作深度26~33cm,可利用拖拉機、開溝機、扶埂機等機械,春薯冬前按垅距開溝,加深溝底,進行風化,早春施入有機肥,并使土肥混合,破假垅封溝成垅。冬耕宜深,春耕宜早、宜淺。土壤濕度過大時,不宜深耕,深耕與改土結合,上黏下沙的黏土地,可翻沙壓淤,上沙下淤的沙地則翻淤壓沙。丘陵旱地為了積蓄夏秋雨水,可采用冬前深耕隨耙,提早起垅,崗坡地沿等高線起垅打格子,在溝內每隔2~3m打一個土格,有利蓄積雨水,防止地面水土流失。作垅要因地制宜,黏土地及地勢低洼易澇、生長中、后期雨水偏多,或地下水位高和肥力高、的地塊宜作大垅、高垅,垅距1m左右,垅高25~33cm,每垅一行,株距20cm左右;在地勢高或沙質土、土層厚或肥力較差的地塊,宜作小垅,垅距65~80cm,垅高20~25cm,每垅一行,株距30cm左右;垅作質量要求:垅距均勻,垅直、垅面平,垅土松,土壤散碎,垅心無漏耕。春薯在濕潤地宜隨栽隨起垅;易干旱地應趁墑及早作垅。夏薯隨施肥、隨耕作,隨起垅。
2. 4.施基肥 按照“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496)要求,根據土壤肥力水平、計劃產量指標,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掌握以基肥為主,有機肥為主,少施氮素化肥,增施鉀肥、磷肥的原則。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作基施,有機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腐熟、無病源農家肥,結合耕翻整地施用。充分混勻,栽植時,穴施硫磷酸二氫鉀,2kg/667m2,作種肥。生物有機復合專用肥及化肥,在作垅時,包入壟心。不施工業廢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施未經發酵、未經無公害化處理、未達到無公害指標、重金屬超標的人糞尿等農家肥。一般以每生產1000kg鮮薯,需施入氮(N)5kg,磷(P2O5)5kg,鉀(K2O)10~12kg,進行平衡施肥。氮、磷、鉀比例以1∶1∶2~2.5。在中等肥力條件下,鮮薯2500~3000kg/667m2,需施優質農家肥(漚肥、堆肥)2500~3000kg,補施尿素10kg,過磷酸鈣30kg,硫酸鉀15kg。如農家肥不足,可選符合國家標準的適量生物有機復合肥代替農家肥或每667m2施氮、磷、鉀各含15%的生物有機復合肥60-70kg,配硫酸鉀20-30kg。無公害食品甘薯提倡使用有機 無機復合肥、無機肥(包括硫酸鉀、過磷酸鈣、鈣鎂磷肥、尿素、碳銨等)、葉面肥料(磷酸二氫鉀)和微量元素配置肥料。并符合國家標準的肥料。
綠色食品及無公害食品甘薯提倡使用有機生物肥、氨基酸腐殖酸類肥料、微生物肥料,如國家專利產品:多元素高活性生物調理肥:“‘多功’板結重茬凈”、氨基酸腐殖酸肥等,基肥或追肥每畝10公斤,可減少化肥用量,且疏松耕層,促使根系發達和著塊膨大。
3.田間栽植
3 . 1栽植時間 根據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栽期,一般在土壤10cm地溫為16℃以上時栽植適宜。河南省春薯栽植以4月下旬為宜,保護地栽培可提前在4月上旬,地膜覆蓋栽培可提前在4月中旬,夏薯要搶時早栽。麥壟套種時間,小麥中產水平(300kg/667m2左右)可提早在麥收前1個月(4月底前后)套栽,小麥群體大,畝產400kg以上,在麥收前25天套種結束。
3 . 2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的確定,應根據品種植株的形態、土壤肥力、栽期的早晚來定。要掌握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春薯宜稀,夏薯宜密,短蔓品種宜密的原則。一般平原旱地3500~4000株/667m2,肥地3000~3500株/667m2。
3 . 3 栽植方法和深度 甘薯在土壤通透氣良好和足墑條件下利于形成薯塊和膨大。因此,在土壤墑情好和雨水足的情況下,以水平淺栽、垅作有利提高產量。水平淺栽的具體栽法是,選用具有展開葉6~7片的壯苗,頂部露出地面3片展開葉,其余節位連葉片全部以水平位置埋入土中,栽深約5cm,入土部分應全部蓋嚴封平。如在嚴重干旱、缺水地區,采用深栽直栽,深度為7~10cm,澆足窩水,容易保成活。
3 .4 栽植方式 為了充分利用地力和自然條件,針對鮮食商品薯市場的需求,實現周年供應市場,除了選用優質早熟、豐產性好的品種和配套保鮮技術外,分別采用地膜覆蓋、春薯、間套作(甘薯與馬鈴薯套種、煙薯套、麥薯套)及夏薯等,結合高產配套技術,實現新鮮食用商品薯從7月下旬上市達到周年供應。
3 4.1 春薯栽培 丘陵旱地多采用春薯栽培。關鍵技術,除采用冬前深耕隨耙,提早起垅,崗坡地沿等高線起垅打格子等蓄水保墑措施外,抗旱栽種保全苗是關鍵,采取選用壯苗、拉泥條、抗旱點水,或假植催根等措施。北方嚴重干旱、肥力較高薯區采用地膜覆蓋技術:深耕、施足基肥,起垅栽種,蓋濕土不蓋干土,早栽壯苗。先栽后覆膜,栽苗前化學防除禾草,于覆膜前垅面噴灑72%都爾100毫升或50%乙草胺100-120克加水50Kg;如防除禾旱、闊葉草共生田,每畝用70%草長滅(卡草胺)可濕性粉劑200-250克,加水40Kg均勻噴后,立即覆膜,要求土壤墑情好、無風,注意不能與液態化肥混用。再破膜露苗,用土壓嚴地膜破損處與膜周圍。平原旱地春薯栽植除選用壯苗、抗旱點水外,注意防治地下蟲。
3 4.2 夏薯栽培 高水肥地區提倡麥壟套種甘薯,這是一項既能保證小麥產量穩定,又能將夏薯晚栽變成春栽,是奪取甘薯高產、優質的有效措施。其優點:一是增產突出。由于套種提早1個月左右,延長了生長期,從而達到高產、優質,比麥后搶栽的一般增產30%左右,出粉率提高2個百分點。二是提高了甘薯的成活率和抗旱能力。三是可以調劑農活,減輕三夏大忙季節勞力緊張的矛盾。四是套栽甘薯可早種早收,早上市經濟效益高、而且騰茬早。甘薯麥壟套種關鍵技術:①選用中短蔓優良新品種。②早育苗,一般育苗時間與春薯基本相同。③打好套種基礎。一是麥田加深耕層,施足底肥;二是小麥播種時備好預留行,每耬麥中間留27~30厘米寬背壟,既有利麥田通風透光,預防倒伏,又便于套栽甘薯。④套種時間可提早在麥收前1個月左右套栽結束。⑤套種方法與前期管理。用分行器將麥行分開,用帶尖鐵棍或鐵鏟在行間傾斜插,將壯苗插入沿中踏實即可,一定要足墑或栽后及時澆水。套種密度應大些,一般套種密度為3500~4000株。。麥收后要及時深中耕、滅茬,麥茬就地覆蓋,根據苗情、地力進行早追肥、早澆水及化除。高肥地應重施用磷、鉀肥。
麥后栽夏薯增產關鍵技術是:搶時早栽,一次全苗。邊收麥、邊整地,深耕垅栽,一次施足優質有機復合肥,并包入垅心,選用蔓頭壯秧,搶時早栽,足墑栽種,抗旱澆水不等雨,并窩施磷酸二氫鉀2kg/畝,夏薯栽時如遇高溫、干旱風時,可將地上部莖葉用潮土封蓋,厚約3cm,等3~4天扎根成活后,清除覆土。促使甘薯早生快發,并加強田間管
4 .田間管理
4 .1 前期管理 從栽植至有效薯數基本形成為生長前期(發根分枝結薯期),春薯栽后至60~70天,夏薯栽后至40天左右,本期末莖葉進入封垅期,莖葉覆蓋地面,葉面積系數一般達1.5左右,高產地塊達2.5。主攻目標是根系、莖葉生長,管理的核心是保證全苗。主要措施是:1.查苗補栽,消滅小苗缺株(補苗選用壯苗在下午或傍晚時補栽最好,在田頭栽一些預備苗以便補缺),2.及早中耕與化學除草:除草,從成活期至封垅前,中耕2遍,先深后淺,免留“圍根草”、“卡脖泥”。化學除草,于甘薯栽苗后經過查苗補缺、破除田面板結、麥套甘薯經過滅茬、追肥、澆水后(地膜覆蓋田可用在覆膜前),地面可噴施50%地瓜草鋤(即50%異丙草胺乳油,防除禾草與部分闊葉草,草出土后噴藥無效),150克/畝,加水40千克(如有少量麥茬地,地瓜草鋤劑用180克/畝,加水50千克),可防除未出土的一年生禾草和部分闊葉草。對前期田間已出土的3-5葉禾草,可施用10.8%的高效蓋草能40毫升/畝,加水40千克除草;3.早追肥,防弱苗(肥地不追,弱苗偏追,穴施尿素5~10kg/畝,如基肥不足,距棵15cm左右條施適量有機復合肥和硫酸鉀各20-30kg/畝;4.秸草地面覆蓋(300kg/畝左右);5.防治地下蟲(兼防治莖線蟲病),栽苗時采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藥液灌根或在耕作起壟前土壤處理,每畝用50%辛硫磷1000毫升/畝,對土200公斤,藥土撒于犁溝(或撒到地面后及時旋耕),或對水20公斤藥水,邊噴邊起旋耕起壟(防止噴藥后被日曬);6.適時打頂(主蔓長50~60cm時,打去未展開嫩芽,待分枝長50cm時,打群頂),7.化控1~2次,水肥地早控,封垅時, 每畝用15%多效唑75-90克,加水50~60kg噴灑一次后,隔10~15天再噴灑一次。
4 .2 中期管理 從結薯數基本穩定至莖葉生長達高峰為生長中期(蔓薯并長期),春薯在栽后60~100天,夏薯栽后40~70天左右。本期末葉面積系數達到高峰值4.0~4.5,本期主攻目標是地上、地下部均衡生長.管理的核心是莖葉穩長,群體結構合理。根據莖葉生長特征(1.缺氮、缺水,莖葉表現:葉黃而小,葉柄短,節短,莖細,手觸植株有脆硬感;2. 缺磷.,葉片小,老葉出現大片黃斑,后變紫色,不久脫落;3..缺鉀,.葉背面有斑點,凹凸不平,后期,葉脈嚴重缺綠,出現褐黃斑點,落葉多;4..氮肥、水分過多,因土壤氮素過高、士壤濕度大,通氣性差、再加陰雨天氣多,光照不足,易引起莖葉長,.其特征:腋芽大量萌發,莖尖突出,枝葉繁茂,葉柄長為葉寬的2 .5倍以上,相互蔭蔽,葉面積系數長期超過5。.早衰:脫肥田葉片黃化過早,葉面積系數不足3.5,.)采及時采取促控措施:1.防旱排澇(當葉片中午凋萎,日落不能恢復,如連續5~7天,可澆水),即垅作半溝水為宜。遇到多雨季節,使垅溝、腰溝、排水溝“三溝”相通,保證田間無積水;2.控制瘋長田(莖葉產量超過3500kg/667m2,葉面積糸數長期超過5.0)可提蔓、不翻秧、不摘葉,噴酒1~2次0.2-0.4%磷酸二氫鉀液及化控1~2次,水肥地早控;3.葉面噴肥防止早衰,如葉面積系數不足4.0,可噴施1%的尿素與0.2-0.4%的磷酸二氫鉀混合液1~2次,。
4 3 后期管理 從莖葉生長高峰期至收獲為生長后期(薯塊盛長期),春薯在栽后100天以后,夏薯在栽后70天以后。本期主攻目標是:護葉、保根、增薯重。本期末葉色褪淡即正常“落黃”,葉面積系數在2.0左右,后期主要管理措施是:防早衰:脫肥田葉片黃化過早(9月)葉面積系數下降過快,落黃較早,噴灑1%尿素與0.3%磷酸二氫鉀液);1控制旺長,如葉色依然濃綠,葉面積系數不見下降.可以提蔓不翻秧,噴灑2遍,0.4%磷酸二氫鉀液.;2.防旱排澇;3.葉面噴肥防止早衰,如葉面積系數不足3.5,可噴施1%的尿素與0.2-0.4%的磷酸二氫鉀混合液1~2次,。4.及時防治食葉性蟲害。
5. 主要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公害化治理原則。
5.1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癥狀:該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塊。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莖基部,尤其在白部分產生長橢圓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農業防治措施:(1)培育無病壯苗。①用無病床土育苗;②用52℃~54℃溫水恒溫?種薯10分鐘;③苗床上采苗用高剪苗。(2)建立無病留種田。(3)輪作換茬。(4)采用高溫大屋窖貯藏甘薯。(5)嚴格檢疫,防止病害擴展蔓延。藥劑防治措施:薯種貯藏及育苗時分別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浸種或栽植時浸苗基部10分鐘。
5.2 甘薯莖線蟲病:甘薯莖線蟲病也叫糠心病、菊花心、糠梆子、空心病等。危害癥狀:皮色正常或發暗,內部褐白相間成糠心或花瓤農業防治措施:清除田間病源、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培育無病種薯種苗、不施無病糞肥、嚴格檢疫制度。藥劑防治:育苗時,用50%辛硫磷300~500倍液潑澆苗床;病區大田栽植時,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500克,兌入1000-1500千克澆苗水中,均勻澆入窩中,隨后封嚴。
5.3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亦稱爛根病。危害癥狀:根尖發黑,向上擴展。苗矮小,節短,葉黃變脆,自下而上脫落,嚴重的干枯死亡。采取下列農業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良種。(2)培育壯苗,適時早栽。 (3)深翻改土,增施凈肥。(4)輪作換茬。(5)清潔田園,清除病薯殘體。(6)建立無病留種田。
5.4 地下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蠐螬、金針蟲、小象鼻蟲危害癥狀:.薯塊上有蟲蛀孔,或有孔道薯塊切口薯心病癥。螻蛄、地老虎危害癥狀:薯苗靠地面處或莖基被咬斷, 防治措施: 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畝用50%辛硫磷1000毫升拌細土100千克,犁地時均勻撒入犁溝防治。防治地老虎、螻蛄也可用毒餌誘殺,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60~100g,先以少量清水化后,和炒香的棉籽餅或菜籽餅5~7千克拌均勻。也可用毒草誘殺,取鮮草25~40千克,鍘成1.7厘米長,與90%敵百蟲50克,清水適量拌均勻后,于傍晚撒在薯苗根附近地面上誘殺。
5.5甘薯天蛾、斜紋夜蛾、甘薯潛葉蛾 危害癥狀:甘薯天蛾比斜紋夜蛾體型大,均是以幼蟲咬食葉片、葉柄、嫩莖。甘薯潛葉蛾是幼蟲鉆入葉肉內潛食葉肉,邊食邊進而蛀成一條彎曲形的隧道。甘薯麥蛾(卷葉蛾)又稱甘薯卷葉蟲、甘薯包葉蟲、甘薯花蟲等。危害癥狀:幼蟲在薯業背面吐絲卷葉,取食部分葉肉后,又爬往他出重新危害。農業防治措施:對甘薯天蛾結合冬耕拾除殺蛹、利用物理方法誘殺成蟲。對斜紋夜蛾在發蛾盛期摘除寄主卵塊 用物理方法誘殺成蟲。對甘薯潛葉蛾及時清溝排水,降低濕度,減輕蟲害發生。藥劑防治措施:每畝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敵殺死)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滅百可)2000倍液噴霧,以上藥交替使用。
6 .采收
要適時收獲,甘薯在地溫15℃以下塊根停上膨大,10℃以下莖葉開始枯死,薯塊在9℃以下時問長了,易受冷害。河南省一般在10月中、下旬(地溫12~15℃)開始收獲,貯藏鮮薯與種薯于“霜降”前收完。鮮食薯為早上市只要塊根充分膨大,并達到無公害甘薯的質量要求,也可提前收獲。務必防止收獲過晚,發生冷害腐爛造成損失。收獲時要做到安全收獲,選無雨天上午收刨,當天下午入窖。嚴防受暴曬、雨淋、水漬、病蟲和霜凍薯塊入窖。要注意做到輕刨、輕裝、輕運、輕運,有條件最好用塑料箱或條簍裝運,嚴防破傷、防污染。當地溫降至18℃以下,淀粉就停止積累,因此,淀粉加工用薯,在地溫降至10~18℃時,即可收獲加工。
7.甘薯產后工序:產品標志、包裝、運輸
甘薯收獲后,鮮食商品薯上市應就地整修,及時包裝,每批產品包裝、規格、質量、品種應一致。產品包裝物上標明無公害產品標志、產品名稱(鮮食型紅肉薯、鮮食型黃肉薯、鮮食型紫心薯、淀粉加工薯),產地、生產者、規格等。包裝物分大網袋(40kg)、中小網袋(25kg、20kg)、紙箱(5~10kg),必要時用泡膜網套薯塊。保持整潔、干燥、牢固、透氣、無污染、無異味、內壁無尖突物。紙箱無受潮、離層現象.塑料箱符合GB/T8868要求.在包裝運輸時,做到收獲后及時包裝運輸.運輸工具清潔衛生、無污染.裝運時,做到輕裝、輕卸,嚴防機械損傷輕放,運輸中防凍、防日曬、防雨淋和通風換氣。
8 .甘薯貯藏
8 .1 貯藏前淮備工作 長期(7月以上)保鮮及作種用甘薯,最好在地勢高燥崗地上建地下式(5m以下)自然保鮮大窯窖。平原地區建保溫型的半地下式永久性磚券窖,大小以貯量而定,一般貯存100噸鮮薯,需建用340-380m3容積的窖,貯藏前,要對舊窖進行清掃消毒,用硫磺熏蒸或噴灑50%多菌靈500倍藥液殺滅病菌,處理后, ,排除廢氣體. 嚴防烈日暴曬、雨淋、凍害、有害物質的污染和病蟲害的侵染.。
8.2安全收獲 甘薯期通常根據當地氣溫而定,收獲過早影響鮮薯產量,收獲過晚易受冷害、影響貯藏。
一看氣溫:正常收獲期應是當地日15℃以下,薯塊停上生長;開始收獲,12℃時結束。一般在霜降前收獲。二看甘薯用途:①春薯加工區主要用于曬干、加工淀粉等,平均氣溫降至降至18℃以下,淀扮停止積累,應于10月初至lO月中旬收獲,利于加工。②需早騰茬,可在9月下旬收獲,但甘薯產量減收10%左右。③留種用甘薯,必須在霜降 (即lO月23。24日) 前收獲,甘薯不受冷害,過早收獲氣溫高,入窖易造成病害發生。收刨時做到“四輕”、“五防”。“四輕”即輕刨、輕裝、輕運、輕放;“五防”即防霜凍、防雨淋、防過夜、防碰傷、防病害。收獲必須在晴天進行,當天收當天人窖,筐內墊草,避免碰傷。
8 .3貯藏期管理.
8.3.1入窖前精選與防病處理,不同品種大小薯塊分開、分別人窖。做到“十不入窖”:沾泥、破傷、有病、蟲咬、受凍、雨淋、水浸、發芽、露頭青、裂縫等薯塊不準人窖。,及時采用高溫(36-38℃)處理(4晝夜)可有效地防治甘薯黑斑病和甘薯軟腐病.。或用50%多菌靈300倍藥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藥液或甘薯保鮮劑浸沾后貯藏,注意:用50%多菌靈過20天后,用甲基托布津過50天后,方可食用上市。
8.3.2 薯窖的管理:,貯藏量一般占窖空間的2/3。在薯堆中間放入通氣籠,以利通風。窖溫保持11~14℃,濕度保持85~90%,確保安全貯藏。根據薯塊的特點和天氣變化,對薯窖的管理勻為三個階段:
前期:薯塊人窖初期以通風、降溫、散濕為主。薯塊人窖30天內(尤其20天內)要經常注意窖內溫、濕度的變化,加以調劑。入窖1-5天窖溫保持在16-18℃,促使傷口愈合,注意不要使窖溫上升到20℃以上,以后時期窖溫應控制在不超過15℃,最好是10-14℃。中期:指薯塊入窖后30天至來年立春前后,以保溫防寒為主。對薯窖主要注意保溫。如封土,在薯堆上蓋干草,還兼防窖頂滴水濕害,如窖溫低于10℃,應及時加熱。后期:立春至出窖前,應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加強通風換氣。臨時貯存時,應在陰涼、通風、清潔、衛生的保溫(室內不低于10℃)條件下貯存,
基地農戶或企業若需咨詢引進脫毒紅薯品種、綠色食品甘薯生產與加工技術、考察淀粉、粉條加工生產現埸與設備或需郵購甘薯產業致富新書《甘薯產業化經營》、詳細了解甘薯市埸信息、淀粉及粉絲加工生產現埸與甘薯技術專著,請與河南省農科院肖利貞聯系,電話:0371- 6399 0866,手機:1513 6279 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