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在葉面上形成一層污白色的粉斑,后期病部長出許多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發病重的,植株較矮,籽粒不飽滿。 | |
|
|
病原 我國北方主要是 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 稱蒼耳單絲殼,國外普遍發生的是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稱菊科白粉菌,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 閉囊殼生在葉柄、莖、花萼上時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0-95μm,具3-7根附屬絲,附屬絲著生在閉囊殼下面,長為閉囊殼直徑的0.8-3倍,具隔膜0-6個,殼內含1個子囊。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50-95×50-70(μm),內含8個或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12.5-15(μm)。 |
|
防治方法 (1)實行大面積輪作。收獲后注意清除病殘體減少侵染源。(2)特別嚴重地區可考慮噴灑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 |






和白粉病.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