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下旬以來,我省大部分區域降雨偏多,對秋糧騰茬、秋冬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為應對不良氣候,湖北省“515”(協同推廣)小麥團隊、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發布《2025年湖北省小麥抗濕播種技術指導意見》,要求各級農技部門主動謀劃,指導農戶有效應對,切實抓好科技秋播、抗災秋播,夯實小麥豐產基礎。
一、秋冬播風險點
搶墑早播。今年全省春夏氣溫較高,秋收作物生育期有提前的趨勢,南部麥區部分騰茬早、墑情好的田塊可能存在搶墑早播的情況。小麥播種過早會造成冬前麥苗旺長,削弱越冬抗寒能力,凍害、病蟲害風險增加。且應對小麥旺長,需采取額外的化學控旺或機械鎮壓措施,增加了生產投入。
田間偏濕。連續降雨地區的田間濕度大,但部分農戶為了搶農時,仍可能存在“爛耕爛種”的現象。田間土壤含水量過高會降低耕作質量,進而造成種子萌發受阻、出苗節奏紊亂,形成出苗不齊、基本苗不足等問題,不利于小麥奪高產。
播種過晚。鄂西北地區秋季連續降雨,稻茬田濕度大,存在晚播風險。小麥播種過遲(11月中下旬),常由于積溫不足造成冬前葉齡偏小、分蘗不足而形成弱苗越冬。鄂西北地區冬季最低溫可達-5℃至-10℃,且常伴隨雨雪、凍融交替天氣,凍害風險增加。“弱苗越冬+田間高濕”將造成有效穗減少、穗粒數不足、千粒重下降而形成減產。
品種選擇不當。正常年份鄂北地區多采用半冬性品種,若播種推遲,11月中下旬后仍使用半冬性品種則可能造成小麥春化進程受阻,使小麥無法正常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表現為貪青晚熟或抽穗異常,嚴重影響產量。
二、應對技術措施
播種條件好的地區嚴格落實“五適”播種。土壤墑情適宜,耕整條件較好的區域嚴格落實“五適”(適期、適量、適墑、適深、適機)播種。鄂北地區適宜播期為10月20日—30日,鄂南地區適宜播期為10月25日—11月5日,正常年景春性品種在適播期內適當晚播,建議最遲不宜遲于11月15日。
排水散墑。抓緊疏浚排水,挖通排水溝,及時清理和加深田外大溝,確保排水通暢。可采取開挖圍溝或“十字形”深窄溝,深度最好達到 30-40厘米,加速排除地表水和耕層滯水。對于稻田或積水嚴重的地塊,待明水排除后采用“免耕直播”,出苗后再適時進行中耕松土和追肥。對于土壤稍干但仍偏濕的地塊,采用“旋耕+淺播”。待土壤能下機時,使用旋耕機進行淺旋耕(深度8-10厘米)打破表土硬殼即可,切忌深翻。
調整播種策略。由于土壤過濕、播種期推遲,播期和播量要進行適當調整。一是增加播量,增密補晚。正常播期畝播量12.5-15公斤,11月5日后播期每推遲一天,每畝播種量增加0.5公斤左右,每畝播種量不宜超過20公斤。二是適當淺播,促進早發。濕土透氣性差,播種深度一般2-3 厘米即可,可以促進種子早萌發、早出苗。三是藥劑拌種,增強抗性。濕播環境下,土傳病害和種傳病害發病風險極高,播種前必須使用殺菌劑、殺蟲劑進行拌種,杜絕白籽下田。四是科學施肥,促壯越冬。晚播小麥立足于“先壯根、再促苗”,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增施磷肥,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抗逆性。
更換品種。若播種期推遲到11月10 日以后,應果斷將半冬性品種更換為本省選育的耐遲播的弱春性或春性品種,這類品種冬前發育快,可適期晚播。且在出苗后三葉期盡早追施一次速效氮肥,促進幼苗生長和分蘗發生,盡最大可能確保小麥主莖5-6片葉壯苗入冬。濕播易導致出苗不勻,要及時查苗補缺。濕度大和晚播麥田雜草往往較重,要抓住冬前或早春雜草小苗時期,選擇對口藥劑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同時注意清溝理渠,排濕降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