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又稱紋枯病。70年代末,我國山東、河南芥菜型油菜發生嚴重。葉柄染病 近地面處有凹陷斑,濕度大時病斑上生淺褐色蛛絲狀菌絲。莖基部染病 初生黃色小斑,漸成淺褐色水漬狀,后變為灰黑色凹陷斑,有的侵染莖部,并形成大量菌核。 | |
|
|
病原 Phizoctonia solani Kuhn 稱立枯絲核菌AG2-1和AG-4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體傳播和繁殖。初生菌絲無色,后為黃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縊縮,老菌絲常呈一連串桶形細胞。菌核近球形或無定形,0.1-0.5mm,無色或淺褐至黑褐色。擔孢子近圓形,大小6-9×5-7(μm)。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
|
防治方法 (1)根據當地氣候,因地制宜確定適宜播種期,不宜過早播種。(2)播種后遇連續幾天高溫天氣,應及時澆水降低地溫,控制該病發生。(3)在南方油菜地不要用帶有紋枯病的稻草作覆蓋物,也不宜在紋枯病重的稻田種油菜。(4)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也可采用豬糞堆肥,培養拮抗菌Bacillus cereas 進行土壤或種子處理,可有效地抑制絲核菌,達到防治方枯病的目的。(5)有條件的可實行3年以上輪作。(6)必要時噴灑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敵克松易光解,要現用現配。也可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