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俗稱水爛。是采收及貯藏期重要病害。薯塊染病,初在薯塊表面長出灰白色霉,后變暗色或黑色,病組織變為淡褐色水浸狀,后在病部表面長出大量灰黑色菌絲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圍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擴展迅速,約2?3天整個塊根即呈軟腐狀,發出惡臭味。 | |
|
|
病原 Rhizopus stolonifer (Ehr ex Fr.)Vuill.稱匍枝根霉(黑根霉),屬接合菌亞門真菌。菌絲初無色,后變暗褐色,形成甸甸根,無性態由根節處簇生孢囊梗,直立,暗褐色,頂端著生球狀孢子囊1個,囊內產生很多暗色圓形孢子,單胞,大小11?14um,由匍匐根的根節處又形成孢囊梗,致很多薯塊污染產生一片片霉菌;有性態產生黑色接合孢子,球形表面有突起。此外及R.nigricans Ehrb.和R.tritici Saito也是該病病原。 |
|
防治方法 (1)適時收獲,避免凍害,夏薯應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應在立冬前收完,收薯宜選晴天,小心從事,避免傷口。(2)入窖前精選健薯,汰除病薯,把水氣晾干后適時入窖。提倡用新窖,舊窖要清理干凈,或把窖內日土鏟除露出新土,必要時用硫磺熏蒸,每m3用硫磺15g。(3)科學管理 對窖貯甘薯應據甘薯生理反應及氣溫和窖溫變化進行三個階段管理。一是貯藏初期,即甘薯發干期,甘薯入窖10一28天應打開窖門換氣,待窖內薯堆溫度降至12?14℃時可把窖門關上。二是貯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溫期,應注意保溫防凍,窖溫保持在10?14℃,不要低于10℃。三是貯藏后期,即變溫期,從3月份起要經常檢查窖溫,及時放風或關門,使窖溫保持在10一14℃之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