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之間以膜相連,呈空隙狀,中間后段幾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葉片小,背針突具1齒。蛹初期呈黃色,逐漸加深直至呈深褐色,比美洲斑潛蠅顏色深且體形大。后氣門突起與幼蟲相似。
生活習性 該蟲在云南發生代數不祥。據國外報道此蟲適溫為22℃,在云南滇中地區全年有兩個發生高峰,即3?4月和10一11月。此間均溫11?16℃,最高不超過20℃,利于該蟲發生。5月氣溫升至30℃以上時,蟲口密度下降,6?8月雨季蟲量也較低,12月至下年1月月均溫7.5?8℃,最低溫為1.4?2.6℃,該蟲也能活動為害。滇北元謀一帶年平均氣溫27.8℃,11月至翌年3月上中旬,此間均溫17.6?21.8℃,最高氣溫低于30℃利其發生,3月中下旬氣溫升至35℃以上時,蟲量迅速下降,4月后進入炎夏高溫多雨季節田間蟲量很少,直至9月氣溫降低,蟲量逐漸回升。此外與栽培作物情況有關。云南中部蠶豆老熟期,成蟲大量轉移到瓜菜及馬鈴薯等作物上。南美斑潛蠅在北京3月中旬開始發生,6月中旬以前數量不多,以后蟲口逐漸上升,7月1日-7日達到最高蟲量,每卡誘到244.5頭,后又下降,7月28日-9月15日-11月10日蟲口數量不高。該蟲主要發生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占潛蠅總量的60%一90%,是這一時期田間潛葉蠅的優勢種。該蟲目前僅在少數地區發現,但是危險性更大的潛葉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天敵有Diglyphus isaea(Walker)、Pediobius mit-sukurii(Ashmead)、Opius sp.等。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防止該蟲向其他省市蔓延。(2)控制蟲源。(3)其他方法參見美洲斑潛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