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科技 » 正文

小麥黃矮病毒病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8-03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515
 

    癥狀 主要表現葉片黃化,植株矮化。葉片典型癥狀是 新葉發病從葉尖漸向葉基擴展變黃,黃化部分占全葉的1/3?1/2,葉基仍為綠色,且保持較長時間,有時出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病葉較光滑。發病早植株矮化嚴重,但因品種而異。冬麥發病不顯癥,越冬期間不耐低溫易凍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蘗減少,病株嚴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節孕穗期病病的植株稍矮,根系發育不良。抽穗期發病僅旗葉發黃,植株矮化不明顯,能提穗,粒重降低。與生理性黃化區別在于,生理性的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整葉發病,田間發病較均勻。黃矮病下部葉片綠色,新葉黃化,旗葉發病較重,從葉尖開始發病,先出現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擴展。

    病原 Barley yelow dwarf virus簡稱BYDV稱大麥黃矮病毒,屬病毒。分為DAV、GAV、GDV、RMV等株系。病毒粒子為等軸對稱正20面體。病葉韌皮部組織的超薄切片在電鏡下觀察,病毒粒子直徑24nm,病毒核酸為單鏈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溫度65?70℃。能侵染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玉米、雀麥、虎尾草、小畫眉草、金色狗尾草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毒只有經由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麥無網長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及玉米縊管蚜(R.maidis)等進行持久性傳毒。不能由種子、土壤、汁液傳播。16?20℃,病毒潛育期為15?20天,溫度低,潛育期長,25℃以上隱癥,30℃以上不顯癥。麥二叉蚜在病葉上吸食30分鐘即可獲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鐘即可傳毒。獲毒后3?8天帶毒蚜蟲傳毒率最高,約可傳20天左右。以后逐漸減弱,但不終生傳毒。剛產若蚜不帶毒。冬麥區 冬前感病小麥是翌年發病中心。返青拔節期出現一次高峰,發病中心的病毒隨麥蚜擴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春季收獲后,有翅蚜遷飛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雜草等植物越夏,秋麥出苗后遷回麥田傳毒并以有翅成蚜、無翅若蚜在麥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區也產卵越冬。冬、春麥混種區 5月上旬冬麥上有翅蚜向春麥遷飛。晚熟麥、糜子和自生麥苗是麥蚜及病毒越夏場所,冬麥出苗后飛回傳毒。春麥區的蟲源、毒源有可能來自部分冬麥區,成為春麥區初侵染源。

    冬麥播種早、發病重;陽坡重、陰坡輕,旱地重、水澆地輕;粗放管理重、精耕細作輕,瘠薄地重。發病程度與麥蚜蟲口密度有直接關系。有利于麥蚜繁殖溫度,對傳毒也有利,病毒潛育期較短。冬麥區早春麥蚜擴散是傳播小麥黃矮病毒的主要時期。小麥拔節孕穗期遇低溫,抗性降低易發生黃矮病。該病流行與毒源基數多少有重要關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麥蚜蟲口密度大易造成黃矮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鑒定選育抗、耐病品種 一些農家品種有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選擇近年選育出的抗耐病品種。(2)治蚜防病 及時防治蚜蟲是預防黃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種 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麥種50kg,也可用種子量0.5%滅蚜松或0.3%樂果乳劑拌種,逐步取代甲拌磷。噴藥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敵殺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也可噴1%對硫磷粉或1.5%樂果粉每667m21.5kg,抗蚜威每667m24?6g。毒土法40%樂果乳劑50g對水1kg,拌細土15kg撒在麥苗基葉上,可減少越冬蟲源。(3)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消滅田間及附近雜草。冬麥區適期遲播,春麥區適當早播,確定合理密度,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4)冬小麥采用地膜覆蓋,防病效果明顯。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