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侵蝕中的揚起、沉積和沙丘移動現象
揚起:在風沙區和丘陵蓋沙區,風力常達到5—6級甚至7—8級以上,大風過境時會將地面的沙粒、土粒刮起,并隨風搬運至遠處。
沉積:被刮起的沙粒或土粒會在空中飄浮一段距離,隨著風力逐漸減弱,這些沙粒和土粒便會逐步降落到地面。
沙丘移動:上述揚起、搬運與沉積過程共同作用,導致沙丘不斷向順風方向移動。在我國西北地區及長城沿線的風沙區,由于風多從西北方向吹來,沙丘多向東南方向移動,年移動距離為1—3米。通常,沙丘迎風面的坡度約為15°,背風面坡度約為35°,這一特征反映出沙粒沉落時的自然安息角約為35°。
水土流失易破壞地面完整性
水土流失中的溝蝕,是破壞地面完整性的“元兇”。以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例,許多地方的溝頭每年平均前進約3米,將地面切割得支離破碎——從高空俯瞰,不少區域近一半的地面已變成溝壑。據對黃土丘陵區多個典型小流域的調查顯示,每平方公里面積上的溝壑總長度可達3—5公里。我國南方的廣東、江西、湖南等省境內,風化花崗巖地區的崩崗也存在類似破壞地面完整性的情況。而破壞地面完整性,正是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表現之一。
水土保持科普知識問答
問:黃河流域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我國首單淤地壩碳匯交易均出自陜西省,它們的具體實施地點分別是哪里?這兩項交易對陜西省乃至全國的生態保護工作有何重要意義?
答:陜西省延安市薛張小流域碳匯交易是黃河流域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榆林市米脂縣高西溝淤地壩碳匯交易是我國首單淤地壩碳匯交易。這兩項交易積極探索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推進提供了實踐樣本。
問:什么是水土保持林?
答: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其核心作用包括調節地表徑流、減少江河庫塘的泥沙淤積、增加地表植被覆蓋、防止土壤侵蝕、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高產穩產,同時保障交通、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安全。
問:人為水土流失的概念是啥?
答:人為水土流失,指人們在生產建設活動中,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如過度開墾、亂砍濫伐、無序采礦等),從而引發水土流失的現象。
問:新的《水土保持法》規定,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水土保持規劃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并在哪些方面予以扶持?
答:在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予以扶持。
問:新的《水土保持法》規定,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生產建設活動中排棄的砂、石、土、矸石、尾礦、廢渣等應當綜合利用;若不能綜合利用、確需廢棄的,應如何處理?
答:應當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專門存放地,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不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危害。
問:新的《水土保持法》規定,國家加強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并將哪項制度納入國家建立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答:將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納入國家建立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