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蓖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子、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后侵染葉鞘,后向其他部位擴展,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病害擴展蔓延。病菌生長溫限-2~30℃,19~21℃最適。西北地區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溫濕度大,有利該病發生。青藏高原麥區,7~8月多雨,氣溫偏低,除為害葉片外,還可引致穗腐。潮濕多雨和比較冷涼的陰濕山區和平原灌區易發病。小麥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葉發病影響較大。小麥拔節孕穗期間受凍害,抗病性降低。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在春小麥栽培區,小麥灌漿至乳熟期是該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與發病關系密切。春灌過量、澆水次數過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 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間濕度大的田塊、施用氮肥過量、施用時期過晚易發病。播種過早,播量過大田間郁閉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子 如:鄭州3號、花培28、小偃6號、周麥10號、阿勃、西農88、西農881、豐產3號、秦麥12號等較抗病。由無病咱子田留種。(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對分蘗性強的矮稈品種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種量。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當控制追肥。冬季灌飽,春季盡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墑,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3)對低濕、高肥、密植有可能發病田塊或歷年秋苗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噴灑80%多菌靈超微粉劑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規噴霧。也可選用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