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又稱黑穗病、稻墨黑穗病、烏米谷等。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主要發生在水稻揚花至乳熟期,只為害谷粒 ,每穗受害1粒或數粒乃至數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時顯癥。染病稻粒呈污綠色或污黃色,其內有黑粉狀物,成熟時腹部裂開,露出黑粉,病粒的內外穎之間具1黑色舌狀凸起,常有黑色液體滲出,污染谷粒外表。扒開病粒可見種子內局部或全部變成黑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 ||
|
|
病原 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 et Syd.稱狼尾草腥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異名: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zmat 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穎殼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壞,產生黑粉。厚垣孢子球形至廣卵形或橢圓形,黑色,大小25-32×23-30(μm),表面密布齒狀突起,無色至近無色,頂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彎曲,高2.5-4(μm);擔孢子線狀,無色無隔膜,大小38-55×1.8(μm);次生小孢子膜腸狀,大小10-14×2(μm)。 | |
|
| ||
|
|
| |
|
膠懸劑2400倍液或滅黑1號膠懸劑250倍液。輕病年則于盛花高峰末期噴1次即可。此外也可選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濕性粉劑50,40%滅病威膠懸劑200ml、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g,對水50L進行噴霧。使用三酮時應避開花期,于下午施藥,以免產生藥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噴灑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還可兼治紋枯病、稻曲病、葉鞘腐敗病。(6)選用抗病品種。在雜交稻的配制上,要選用閉穎的品種,可減輕發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