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吊袋栽培黑木耳,方法簡單,省工、省料,溫濕度、陽光可人為調節。操作要點如下:
(一)配方 培養料為木屑78%、麩皮10%、米糠10%、石灰1%、白糖1%,用水拌勻,含水量達55~60%,分裝于17 x33厘米聚丙烯袋中,每袋折合干料約300克,常壓滅菌8小時,無菌操作接種。然后置于23?25℃培菌,當菌絲發到底部,移入陰涼處進行光刺激。
(二)挖地溝 在地勢較高處挖長2.5~3米、寬0.6米、深0.9~1米的地溝,溝底放3厘米厚洗凈的河沙,沙上撒一層生石灰,然后放水,使沙表面積水,在溝上沿長方向放二根長3?3.5米的木桿。
(三) 開口掛袋 菌袋發滿菌絲后,經光刺激產生耳芽時,去掉棉塞和頸圈,用1~1.2米塑料軟繩兩端扎袋口,每根繩吊2袋,再用已消毒的刀片在出耳芽處,開一個1.6厘米長、3?6毫米寬的出耳孔,然后吊在木稈上,每根木桿掛40?50根繩,80~100袋,一地溝兩根木桿共掛160?200個袋。掛袋時要上、下、前、后、左、右相互錯開5~10厘米,2?3天后將下層袋、上層袋互換位置,以滿足出耳時干干濕濕及少許陽光的條件,利于高產,防止污染。
(四)噴水與采耳 為保持地溝內沙面濕潤,每隔1?2天用膠管向溝內注水至沙面見積水為止,高溫天早可用噴霧器向溝四壁噴水,降溫增濕。當耳片展開后即可采收,用小刀沿根部削平,不留耳根,殘留受傷的耳根容易感染細菌和木霉,影響下一茬耳片的生長。采收后的菌袋應提到距地面10匣米以內,在陽光下連曬3天,不噴水,促進傷口愈合,防止污染。然后放入溝內,按常規管理,每隔10~15天能收一茬耳,連收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