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不僅僅是一個種質概念,更可能是一把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的確,近年來,"溫熱"一詞正從一個技術術語逐漸躍升為行業關鍵詞,甚至成為一種育種"范式"的象征。
過去幾十年,中國玉米育種多依賴于少數幾個骨干系的內卷式改良,種質資源狹窄、遺傳基礎薄弱,導致品種同質化嚴重、增產瓶頸凸顯。在2025溫熱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論壇上,中國工程院戴景瑞院士指出:"我們要追求產量的突破,更要注重品質的提升、抗性的增強、適應性的拓展。"而熱帶種質的引入,正被視為打破這一局面的"增量創新"。
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高級科學家陳澤輝坦言:"熱帶種質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庫,但也是一座難以輕易開啟的寶藏。"他從事溫熱融合研究近四十年,經歷過無數次的希望與失望。"你看到一點希望,第二年又失望了;再做兩年,又看到一點希望……反反復復,十年二十年才能真正看到一點成果。"這種漫長而孤獨的探索過程,正是溫熱育種從概念走向實踐的真實寫照。
#種業新說
為何是現在?
技術、資源與氣候
中國玉米育種史上并非沒有出現過"熱帶熱",但屢屢因適應性差、光敏感性強等問題而退縮。與以往相比,這一次的熱潮有何不同?
陳澤輝指出,根本的變化在于三個方面:一是熱帶種質本身經過了初步改良,不再是原始的"地方品種",而是經過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地多年改良的"現代熱帶玉米";二是生物技術尤其是分子育種的發展,為精準導入抗性基因提供了可能;三是氣候變化已然成為現實威脅,高溫、干旱、病害頻發,迫使育種家必須尋找新的抗逆資源。

#種業新說
希望與失望,孤獨與信念
育種是一場與時間的漫長對話。陳澤輝形容它是"經常失望,偶爾希望"的過程。"你總想著三年內一定要選出一個品種,三年后看到一點苗頭,沾沾自喜;第二年馬上打臉,又得重來。"
這種工作中,信念比技術更重要。"如果你沒有興趣、沒有信念,光靠堅持是堅持不了多久的。"他說,"我是靠一種信念,真的,就是喜歡這個事情。"正是這種喜歡,讓他在四十度的高溫下仍堅持下地觀察材料,在無數個失望的年份后依然保持樂觀。他說,“玉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作物”,三十年來面積從3億畝擴大到6億畝,"做玉米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中國農業大學陳紹江教授在報告中提到,現代生物技術如單倍體育種等大大加快了育種進程,但"這種'加速度'不能讓我們忘記育種的初心,那就是要培育真正適合農民種植、適應氣候變化的種得起、種得好的品種。"這種對初心的堅守,正是育種家們能夠在漫長歲月中保持耐心的精神支柱。
#種業新說
科企合作,從"線性交易"
到"命運共同體"
溫熱育種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單靠科研單位或企業都難以獨立完成。傳統的科企合作多是"高校出材料、企業出錢測試"的線性模式,但在溫熱創新這一深水區,更需要深度融合。
豐度高科董事長王石在訪談中提出了"N+1"模式:N個科研單位加一個企業平臺,共同規劃、共擔風險、共享成果。"我們要構建的不是簡單的交易關系,而是一個創新生態圈。"這種模式下,企業不僅是出資方,更是創新鏈的組織者、資源整合者和市場推動者。

王石表示,豐度高科已經建立起從測試審定、生產制種到營銷推廣的全鏈條平臺,"專家愿意跟我們合作,是因為我們能快速把成果推到田間地頭。"他透露,豐度高科每年科研投入近6000萬元,這種持續投入的能力是吸引科研單位深度合作的關鍵因素。
然而,科企合作仍面臨諸多挑戰。種質資源共享壁壘、知識產權界定不清、長期回報與短期盈利的矛盾等問題依然突出。推動科企融合引領的智慧種業新生態建設,需要從種質創新、品種選育、技術配套等同步入手,形成全環節創新鏈條。
#種業新說
智能育種,智慧株型
隨著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育種正在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驅動"。
"未來的品種應該是智能型的,"陳澤輝解釋說,"比如高溫沒來,它就不產生耐高溫的物質;病害沒來,就不產生抗體——這樣能把更多能量用于產量形成。"這種"按需表達"的品種,既節能又高效,被譽為"第五代品種"。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已經將"智能育種制造"列為重點研究方向,這代表著中國種業正在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但產量性狀是由成千上萬個基因控制的,不是一個基因就能解決。我們還得下地、還得流汗。"這種對傳統育種方法的尊重與堅持,提醒我們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不能忘記育種的本質。

#種業新說
冷思考:
熱潮中的理性與遠見
盡管溫熱育種前景廣闊,但行業中也不乏冷靜的思考。
一方面,不是所有地區都需要"溫熱化"。熱帶種質的導入比例應因生態區而異,黃淮可能20%就夠了,東北可能只要百分之幾,廣西、云南南部可能接近100%。
另一方面,溫熱品種在抗逆與高產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王元東研究員解釋道,抗逆性的提升往往會消耗能量,可能影響產量。育種家必須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而非一味追求極端。豐度高科也正在選育"智慧株型"品種,這些品種在5000-5500株/畝的密度下表現最優,但在4500株或6000株時也能保持穩定產量,這種"容錯率"高的品種更適合實際生產條件。

此外,種質共享機制、知識產權保護、資本長期投入等制度性瓶頸,仍是制約溫熱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大田的關鍵障礙。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高傳杰站長指出,種業行業存在"小散多、大企業少"的問題,企業平均利潤低、研發投入不足,且存在"重品種審定、輕市場"現象。這些深層次問題需要從產業政策和創新生態層面系統解決。
#種業新說
未來的種子企業,
創新與平臺的雙重競爭
王石認為,未來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是單一品種或技術,而是"創新與平臺"的雙重能力。"創新能力是根本,平臺能力是保障。"
他所說的平臺,包括測試體系、生產網絡、市場渠道乃至品牌影響力。只有具備這些,企業才能快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手中的種子,實現從創新到價值的閉環。豐度高科除了在黃淮海地區推動溫熱種質創新外,還在東北地區開展溫寒種質融合研究,這種全生態區布局的思路體現了平臺型企業的戰略視野。
然而,種業創新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技術層面,更來自商業模式和產業生態。王石指出:"一個好的品種,它一定能夠在大面積推廣過程當中,切實的給農戶帶來好的收益。"這種以用戶價值為中心的創新理念,或許正是未來種業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

#種業新說
超越商業的種業情懷
在論壇的尾聲,有專家被問到一個超越技術的問題:"我們這一代種業人的終極使命是什么?"
答案不一,但共識清晰:不是為了商業成功,甚至不僅是為了糧食安全,而是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玉米種業書寫一份屬于這個時代的道德密碼。
陳澤輝說得很樸實:"希望我們的產量能達到美國的水平,希望選出一個產量又高、又抗病、又耐高溫的品種。"這就是他的遠大理想。而對王石來說,作為企業代表,他更看重的是如何讓創新成果真正惠及農民。"一個好的品種,一定要在大面積推廣中給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戴景瑞院士在致辭中深情回顧了幾代育種人的奮斗歷程:"一粒種子雖小,卻關乎國計民生。我們經歷過'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的艱難歲月,也見證了億萬人吃飽飯的歷史變遷。"這種跨越時空的種業情懷,正是驅動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深層動力。
秋風拂過齊魯大地,論壇落幕了,但關于溫熱育種的思考遠未結束。從泉城出發,一批又一批育種家將繼續回到田間,與玉米相伴,與希望同行。
他們知道,每一粒種子背后,是無數個失望與希望的循環,是一場與時間的漫長對話,更是一代種業人留給未來的答案。
在這個溫熱時代,冷靜的思考與火熱的情懷同樣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的玉米種業走得更遠、更穩、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