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一潔
7月17日清晨,鄲城縣胡集鄉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內,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玉米耕作與栽培室主任喬江方正在查看玉米苗情。
“玉米進入孕穗期,也就到了大肥大水管理期間,你看這葉片卷曲萎蔫,是典型的干旱脅迫,如果不及時澆水,就會影響產量。”喬江方蹲下身,用手輕輕撥開卷曲的玉米葉,對身旁的種糧大戶王雷說。
當前,正值玉米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期,也是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多發重發期。6月份以來,我省氣溫異常偏高、降水大部偏少,階段性干旱和高溫熱害風險增加,這對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玉米來說,無疑是場“烤”驗。持續高溫將影響玉米穗分化,如果管理不及時,會造成后期雄穗花粉量減少、雌穗畸形等問題。
“種地看天,更要靠人靠技術。”喬江方站起身,望著連片的玉米田說,“得多觀察作物長勢,葉片卷曲、葉尖枯黃,都是玉米在‘喊渴’,不能靠天等雨,得主動補水增墑。以水調溫、小水勤灌是最好的措施,通過科學澆水可以改變田間小氣候,增強玉米的抗高溫能力。”
話音未落,王雷已開始在手機上操作。一會工夫,撥開玉米苗向下看,只見細密的水珠順著滴灌帶滲入玉米根部。
“以前種地談經驗,現在種地講科學。”王雷笑著說,他流轉了1000多畝地,過去玉米中后期管理總讓他頭疼。在喬江方的建議下,王雷在地里安裝了智能水肥一體機,如今在手機上就能設定灌溉時長和模式,實現精準管理,“今年玉米已經澆了3次水了,你看這水直接送到根部,比傳統大水漫灌節水一半以上”。
地里滴灌帶勻速滲水,王雷望著玉米苗神情篤定:“人勤地不懶,有技術撐腰,種地心里有底。”
據了解,當前全省秋作物整體長勢較好,但挑戰依然存在。為奪取秋糧豐收,省農業農村廳將繼續派出18個專家指導組,會同全省1.3萬余名農技人員,分市包縣深入一線,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
省氣象臺預報,7月我省高溫天氣仍將持續,同時隨著降水增多,相對濕度明顯上升,高溫高濕疊加態勢極易滋生病蟲害。“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因地因苗施策,在關鍵時期科學用藥,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風險。”喬江方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