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雜交、誘變和轉基因并無本質區別,那么為什么有了雜交育種技術還要發展轉基因育種呢?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育種始終是農業領域的核心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育成了一大批農作物、畜禽、水產優良品種,為保障食物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家在育種實踐中發現,育種領域的很多問題通過傳統育種技術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但通過轉基因手段卻能夠解決。比如,轉基因技術能將微生物中的抗蟲基因轉入植物,實現基因的跨界轉移;由于生殖隔離的存在跨科雜交基本上不可能,雜交在不同種、不同屬之間很難進行,通常只能是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之間完成雜交,我們無法期望通過雜交讓作物獲取微生物中的抗蟲基因。與雜交育種相比,轉基因技術可以拓寬遺傳資源利用范圍,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利用,為新品種培育提供一條新途徑。
傳統育種技術是隨機的,很大程度上是靠科學家的經驗,比如雜交后產生的基因重組,隨機性很大,費盡心血也不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誘變育種通過輻射等讓植物發生基因層面的突變,但突變并無固定方向,絕大多數的突變都是我們不需要的突變,經常很多年也篩選不到一株有用的植株。所以,傳統育種中運氣和經驗非常重要,轉基因育種能準確地知道目標基因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清楚轉進去之后會出現什么結果,效率非常高。
雜交育種、誘變育種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所以會有不確定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曾經發生過雜交土豆及雜交西洋芹品種中生物毒素過高的現象。 (未完待續)













